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常啼菩薩 東行求法不惜身命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399初分常啼菩薩品》

佛陀在般若會上,對解空第一的具壽善現(須菩提)尊者,講了個「常啼菩薩求法的故事」。佛陀說:「你們欲求般若法門,應當學習薩陀波崙(華譯常啼)菩薩勇敢的求法精神!」
常啼菩薩為了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不惜身命往東方求法。
東行的路上,常啼菩薩想起不知該向東走到哪裡?要向什麼人求法?不禁仰天啼泣,哭了七天七夜(常啼名號之由來),這時有一尊化佛現身對他說,「從此向東有一個妙香國,人民的精神領導者就是善說般若的法湧菩薩,你求法若渴,此行要不辭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飲食,莫想晝夜,莫恐寒熱;於內外法,心莫散亂,不得左右顧視,前觀後望;不破威儀,不壞身相,不動色受想行識,遠離一切名聞利養,趕快向東方妙香城去吧!」
走著走著,常啼又想到自己身無分文,於是決定賣身供養法湧菩薩。他走進一座大城市,邊走邊喊:「我今自賣誰欲買人……」叫了許久卻沒有人看他一眼,原來是魔王波旬欲破壞常啼菩薩的賣身計畫,故意用魔力隱蔽了他的聲音。
常啼菩薩賣身不成,站在街旁悲泣,哭聲感動了三十三天的天主——帝釋。帝釋化身婆羅門,來到常啼面前說:「我正要祀天,需要用人血、人髓、人心為供品,你能賣給我嗎?」一聽到有買主,常啼菩薩馬上用利刃刺進自己左臂,又破骨出髓。當他正要剖腹取心時,一位高貴的少女阻止了他的行動。這位長者女聽了他的發心後十分歡喜,合掌讚歎並表明願意供養所需的珍財、花香、瓔珞、車乘、衣服等供具。這時,帝釋也恢復原形,把常啼菩薩的身體復原如故。
於是常啼菩薩與長者女組成五百多人的求法團,向妙香城出發。當他們進入妙香城,看到市景如畫,人民安穩豐樂,遙見法涌菩薩正在七寶臺師子座上,為無量百千大眾宣說妙法。常啼菩薩與長者女把所帶來的珍寶分成兩份一份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另一份供養法涌菩薩
常啼菩薩向法涌菩薩頂禮,合掌恭敬地說:「大師!從今天起,願以身命,奉屬大師,以充給使。」這時,法涌菩薩說法(一切如來所有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已久,便下了師子座,走進宮中休息。之後便入了禪定,整整七年之久。在這七年中,常啼菩薩不坐不臥,不思晝夜,不念睡眠,不思飲食,不怖寒熱。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盼望法涌菩薩出定,宣說般若妙法。
經過了七年的等待,有一天空中忽然有個聲音說:「善男子!再過七天,法涌菩薩將從定起,為你們宣說妙法。」聽到這個消息,常啼菩薩與長者女等高興得熱淚狂流,馬上為法涌菩薩敷設法座,灑掃壇場,他們脫下身上的清淨妙衣,敷於說法寶座上,又去找水來灑掃淨地,但奇怪的是,魔王阻擾他們竟然連一滴水也找不著。
這時,常啼菩薩說道:「我應刺身出血灑地,不讓塵土四起。」於是,他用利刃周身遍刺,出血灑地,長者女等人也刺血灑地。這一偉大的舉動,又粉碎魔王阻擾他們的詭計。連帝釋也趕來幫助他們,以神通力將常啼等人所流出來的血變為旃檀香水,使所灑之地,繞座四溢奇香。
這時,法涌菩薩從三昧定中安詳而起,有無量百千眷屬圍繞著從內宮出來,陞上七寶師子座,開始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常啼菩薩聞法之後,即證得諸法不可思議三昧,當時就親自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此後隨所生處可以恆見諸佛,及常生諸佛淨妙國土,而長者女等隨常啼聞法以後,也都得法眼淨,獲證道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399初分常啼菩薩品》

初分常啼菩薩品第七十七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授教誡初業菩薩。令其信解諸法自性畢竟皆空。佛告善現。豈一切法先有後無。然一切法非有非無。無自性無他性。先既非有後亦非無。自性常空無所怖畏。應當如是教授教誡初業菩薩。令其信解諸法自性畢竟皆空。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求般若波羅蜜多。應如常啼菩薩摩訶薩求。是菩薩摩訶薩今在大雲雷音佛所修行梵行。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常啼菩薩摩訶薩云何求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現。常啼菩薩摩訶薩本求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惜身命不顧珍財。不徇名譽不希恭敬。而求般若波羅蜜多。彼常樂居阿練若處。欻然聞有空中聲。曰咄善男子汝可東行。決定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汝當行時莫辭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飲食。莫想晝夜。莫怖寒熱。於內外法心莫散亂。行時不得左右顧視。勿觀前後上下四維。勿破威儀。勿壞身相。勿動於色。勿動受想行識。勿動眼處。勿動耳鼻舌身意處。勿動色處。勿動聲香味觸法處。勿動眼界。勿動耳鼻舌身意界。勿動色界。勿動聲香味觸法界。勿動眼識界。勿動耳鼻舌身意識界。勿動眼觸。勿動耳鼻舌身意觸。勿動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勿動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勿動地界。勿動水火風空識界。勿動因緣。勿動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勿動從緣所生諸法。勿動無明。勿動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勿動布施波羅蜜多。勿動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勿動四念住。勿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勿動內空。勿動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勿動真如。勿動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勿動苦聖諦。勿動集滅道聖諦。勿動四靜慮。勿動四無量四無色定。勿動八解脫。勿動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勿動一切陀羅尼門。勿動一切三摩地門。勿動空解脫門。勿動無相無願解脫門。勿動極喜地。勿動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勿動五眼。勿動六神通。勿動佛十力。勿動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勿動無忘失法。勿動恒住捨性。勿動一切智。勿動道相智一切相智。勿動預流果。勿動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勿動菩薩摩訶薩行。勿動無上正等菩提。勿動世間法。勿動出世間法。勿動有漏法。勿動無漏法。勿動有為法勿動無為法。何以故。善男子。若於諸法有所動者則於佛法不能安住。若於佛法不能安住則於生死諸趣輪迴。若於生死諸趣輪迴則不能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聞空中聲慇懃教誨。歡喜踊躍歎未曾有。合掌恭敬報空聲曰。如向所言我當從教。所以者何。我當欲為一切有情作大明故。我當欲集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殊勝法故。我當欲證無上正等大菩提故。時空中聲復語常啼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當於空無相無願甚深之法應生信解。汝應以離一切相心求深般若波羅蜜多。汝應以離我及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相心求深般若波羅蜜多。汝善男子。於諸惡友應方便遠離。於諸善友應親近供養。若能為汝善巧說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無染無淨本寂之法。及能為汝示現教導讚勵慶喜一切智智。是為善友。汝善男子。若如是行不久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或從經典中聞。或從菩薩所聞。汝所從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於是處起大師想。汝應知恩念當重報。汝善男子。應作是念。我所從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我最勝真實善友。我從彼聞是妙法故。速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我由彼故得近如來應正等覺。常生諸佛嚴淨國土。恭敬供養諸佛世尊。聽聞正法植眾德本。遠離無暇具足有暇。念念增長殊勝善根。汝應思惟籌量觀察諸如是等功德勝利。於為汝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法師。常應敬事如諸佛想。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名譽心故隨逐法師。但為愛重恭敬供養無上法故隨逐法師。汝善男子。應覺魔事。謂有惡魔為壞正法及法師故。以妙色聲香味觸境。慇懃奉施。時說法師方便善巧。為欲調伏彼惡魔故。令諸有情種善根故。現與世間同其事故。雖受彼施而無染著。汝於此中莫生穢相。應作是念。我未能知說法菩薩方便善巧。此說法師善知方便。為欲調伏剛強有情。欲令有情植眾德本。俯同世事現受諸欲。然此菩薩不取法相。無著無礙曾無毀犯。汝善男子。當於爾時應觀諸法真實理趣。云何諸法真實理趣。謂一切法無染無淨。何以故。善男子。以一切法自性皆空。無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陽焰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汝善男子。若能如是觀察諸法真實理趣隨逐法師。不久成辦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又善男子。於餘魔事汝應覺知。謂說法師見汝求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於此中不應瞋恨。轉增愛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師勿生厭倦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受空中聲重教誡已。轉增歡喜從是東行。未久之間復作是念。我寧不問彼空中聲遣我東行。去當遠近至何城邑。復從誰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作是念已即住其處。搥胸悲歎憂愁啼泣。經須臾頃作是思惟。我住此中過一晝夜。乃至或過七晝七夜。不辭疲倦。不念睡眠。不思飲食。不想晝夜。不怖寒熱。於內外法心不散亂。若未審知去之遠近所至城邑。及所從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終不起心捨於此處。善現當知。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端正黠慧多諸伎能愛之甚重。其子盛壯卒便命終。父母爾時悲號苦毒。唯憶其子更無餘念。常啼菩薩亦復如是。當於爾時更無餘念。唯作是念我於何時。當聞般若波羅蜜多。我先何故不問空聲勸我東行去當遠近至何處所。復從誰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現當知。常啼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泣自歎恨時。欻於其前有佛像現。讚常啼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過去如來應正等覺為菩薩時。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如汝今求之加行。又善男子。汝以如是勇猛精進愛樂恭敬求法之心。從此東行過於五百踰繕那量。有大王城名具妙香。其城高廣七寶成就。於其城外周匝皆有七寶所成七重垣牆。七重樓觀。七重欄楯。七重寶塹。七重行列寶多羅樹。是垣牆等互相間飾。發種種光甚可愛樂。此大寶城面各十二踰繕那量。清淨寬廣人物熾盛安隱豐樂。中有五百街巷市[鄺-黃+黑]。度量相當端嚴如畫。於諸衢陌各有清流。亘以寶舫往來無擁。一一街巷清淨嚴飾。灑以香水布以名華。城及垣牆皆有却敵。雉堞樓閣紫金所成。瑩以眾珍光明輝煥。於雉堞間廁以寶樹。是一一樹根莖枝葉。及以花果皆別寶成。城垣樓閣及諸寶樹。覆以金網連以寶繩。懸以金鈴綴以寶鐸。微風吹動發和雅音。譬如善奏五支諸樂。是寶城內無量有情。晝夜恒聞歡娛快樂。城外周匝七重寶塹。八功德水彌滿其中。冷燸調和清澄皎鏡。水中處處有七寶船。間飾莊嚴眾所喜見。彼有情類宿業所招。時共乘之汎漾遊戲。諸塹水內具眾妙花。嗢鉢羅花。鉢特摩花。拘母陀花。奔茶利華。及餘種種雜類寶花。色香鮮郁遍覆水上。以要言之三千界內所有名花無不備足。有五百苑周環大城。種種莊嚴甚可喜樂。一一苑內有五百池。其池縱廣一俱盧舍。七寶莊嚴悅可眾心。於諸池中有四妙花。嗢鉢羅花。鉢特摩花。拘母陀花。奔茶利花。量如車輪[日*英]蔽于水。其花皆以眾寶所成。青色青顯。青影青光。黃色黃顯。黃影黃光。赤色赤顯赤影赤光。白色白顯。白影白光。諸苑池中多有眾鳥。孔雀鸚鵡鳧鷖鴻鴈黃鵙鶬鶊青鶩白鵠春鶯鶖鷺鴛鴦鵁鶄翡翠精衛[昆*鳥]雞鸀鳿鶢鶋[昆*鳥]鳳妙翅鶙鶘羯羅頻迦命命鳥等。音聲相和遊戲其中。是諸苑池的無所屬。彼有情類長夜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深法門皆生信樂。宿世共造如是勝業故。於今時同受斯果。又善男子。妙香城中有高勝處。是法涌菩薩摩訶薩所住之宮。其宮縱廣一踰繕那。眾寶莊嚴奇妙可愛。宮外周匝七重垣牆。七重樓閣。七重欄楯。七重寶塹。七重行列寶多羅樹。是垣牆等綺飾莊嚴甚可愛樂。有四妙苑周環此宮。一名常喜。二名離憂。三名華嚴。四名香飾。一一苑內各有八池。一名賢善。二名賢上。三名歡喜。四名喜上。五名安隱。六名具安。七名離怖。八名不退。諸池四面各一寶成。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頗胝迦。羯雞都寶。以為池底。金沙布上妙水湛然。一一池濱有八階陛。種種妙寶以為嚴飾。用勝上金而為其蹬。諸階兩間有芭蕉樹。行列間飾紫金所成。是諸池中具四妙花。嗢鉢羅花。鉢特摩花。拘母陀花。奔荼利花。眾色間雜彌布水上。周池四邊有香花樹。清風時鼓散於水中。諸池皆具八功德水。香如栴檀色味具足。有鳧鴈等遊戲其中。法涌菩薩摩訶薩住此宮中。常與六萬八千侍女遊諸苑池。以妙五欲共相娛樂。妙香城中男女大小為欲瞻仰法涌菩薩及聽法故。有時得入常喜等苑賢善等池。亦以五欲共相娛樂。又善男子。法涌菩薩摩訶薩。與諸侍女受妙樂已。晝夜三時為說般若波羅蜜多。妙香城內有諸士女。於其城中七寶臺上。為法涌菩薩摩訶薩敷師子座眾寶莊飾。其座四足各一寶成。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頗胝迦。於其座上重敷裀褥。次鋪綺帊。覆以白[疊*毛]絡以綩綖。寶座兩邊雙設丹枕。垂諸幃帶散妙香花。其座高廣半俱盧舍。於上空中張以綺幔。內施珠帳稱座大小。垂諸花纓懸以金鐸。為敬法故於座四邊。散五色花燒無價香。復以種種澤香末香塗散其地。羅列眾多寶幢幡蓋。法涌菩薩於時時中昇此寶座。為眾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每說法時皆有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俱來集會。恭敬供養法涌菩薩。聽受般若波羅蜜多時。諸大眾既聞法已。有誦持者。有書寫者。有轉讀者。有思惟者。有如說行者。有開悟他者。由是因緣彼有情類。於諸惡趣得不墮法。及於無上正等菩提永不退轉。汝善男子。應勤精進速疾往詣法涌菩薩摩訶薩所。當令汝聞所求般若波羅蜜多。又善男子。法涌菩薩是汝長夜真淨善友。示現教導讚勵慶喜。令汝速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法涌菩薩於過去世。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如汝今求之方便。汝宜速往法涌菩薩摩訶薩所。勿生疑難。莫計晝夜。不久當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聞是語已。心生適悅踊躍歡喜。作是思惟。何時當見法涌菩薩從彼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現當知。譬如有人遇中毒箭。為苦所切更無餘想。但作是念。我於何時得遇良醫。為拔此箭得免斯苦。常啼菩薩亦復如是。當於爾時更無餘想。但作是念。我於何時當見法涌菩薩摩訶薩親近供養得聞般若波羅蜜多。聞已便能永斷種種虛妄分別有所得見。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善現當知。常啼菩薩即住此處作是念時。於一切法中起無障智見。由斯智見即能現入無量殊勝三摩地門。所謂觀一切法自性三摩地。於一切法自性無所得三摩地。破一切法無智三摩地。得一切法無差別三摩地。見一切法無變異三摩地。能照一切法三摩地。於一切法離闇三摩地。得一切法無別意趣三摩地。知一切法都無所得三摩地。散一切花三摩地。引發一切法無我三摩地。離幻三摩地。引發鏡像照明三摩地。引發一切有情語言三摩地。令一切有情歡喜三摩地。善隨順一切有情語言三摩地。引發種種語言文句三摩地。無怖無斷三摩地。能說一切法本性不可說三摩地。得無礙解脫三摩地。遠離一切塵三摩地。名句文詞善巧三摩地。於一切法起勝觀三摩地。得一切法無礙際三摩地。如虛空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雖現行色而無所犯三摩地。得勝三摩地。得無退眼三摩地。出法界三摩地。安慰調伏三摩地。師子奮迅欠呿哮吼三摩地。映奪一切有情三摩地。遠離一切垢三摩地。於一切法得無染三摩地。蓮花莊嚴三摩地。斷一切疑三摩地。隨順一切堅固三摩地。出一切法三摩地。得神通力無畏三摩地。現前通達一切法三摩地。壞一切法印三摩地。現一切法無差別三摩地。離一切見稠林三摩地。離一切闇三摩地。離一切相三摩地。脫一切著三摩地。離一切懈怠三摩地。得深法明三摩地。如妙高山三摩地。不可引奪三摩地。摧伏一切魔軍三摩地。不著三界三摩地。引發一切殊勝光明三摩地。如是乃至現見諸佛三摩地。常啼菩薩安住如是三摩地中。現見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時。諸如來應正等覺。咸共讚慰教誡教授常啼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薩道時。亦如汝今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羅蜜多。於勤求時亦如汝今現得如是諸三摩地。我等爾時得是無量勝三摩地。究竟修已則能成辦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由斯能辦一切佛法。便得住於不退轉地。我等觀此諸三摩地。所稟自性無入無出。亦不見法能入出者。亦不見此能修菩薩摩訶薩行。亦不見此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我等爾時以於諸法無所執故。即名般若波羅蜜多。我等住此無所執故。便能獲得真金色身常光一尋。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嚴。又能證得不可思議無上佛智。無上佛戒。無上佛定。無上佛慧。一切功德波羅蜜多無不圓滿。以能圓滿一切功德波羅蜜多。佛尚不能取量盡說。況諸聲聞及獨覺等。以是故善男子。汝於此法倍應恭敬愛樂勤求無得暫捨。若於此法倍生恭敬愛樂。勤求能不暫捨。便於無上正等菩提易可證得。又善男子。汝於善友應常恭敬愛樂勤求如諸佛想。何以故。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常為善友之所攝護。疾得無上正等菩提。是時常啼菩薩摩訶薩。即白十方諸佛言。何等名為我之善友。我當親近恭敬供養。十方諸佛告常啼言。有法涌菩薩摩訶薩。是汝長夜真淨善友。能攝護汝令汝成熟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亦令汝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彼能長夜攝益汝故是汝善友。汝應親近恭敬供養。又善男子。汝若一劫若二若三。如是乃至若百千劫。或復過是。恭敬頂戴法涌菩薩。復以一切上妙樂具。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妙色聲香味觸盡以供養。未能報彼須臾之恩。何以故。善男子。汝因法涌菩薩威力。現得如是無量勝妙三摩地門。又當因彼令汝獲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時十方佛方便讚慰教誡教授常啼菩薩。令歡喜已忽然不現

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從現所證三摩地起。不見諸佛心懷惆悵。作是思惟。我向所見十方諸佛。先從何來今往何所。誰能為我斷如是疑。復作是念。法涌菩薩久已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已得無量陀羅尼門及三摩地。於諸菩薩自在神通已到究竟。已曾供養無量如來應正等覺。於諸佛所發弘誓願種諸善根。於長夜中為我善友。常攝受我令獲利樂。我當疾詣法涌菩薩摩訶薩所。問向所見十方諸佛。先從何來今往何所。彼能為我斷如是疑。善現。當知是時常啼菩薩摩訶薩。作此念已。便於法涌菩薩摩訶薩所。轉增愛敬清淨之心。復作是念。我今欲詣法涌菩薩摩訶薩所。當以何物而為供養。然我貧匱無有花香澤香散香衣服瓔珞寶幢幡蓋伎樂燈明末尼真珠吠琉璃寶頗胝迦寶金銀珊瑚螺貝璧玉及餘種種上妙供具。可以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我定不應空爾而詣法涌菩薩摩訶薩所。我若空往自喜不生。何以表知至誠求法。我於今者應自賣身以求價直。持用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何以故。我於長夜諸界趣生。虛喪壞滅無邊身命。無始生死為欲因緣。墮諸地獄受無量苦。未為供養如是妙法及說法師自捨身命。故我今者定應賣身以求財物持用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漸次東行至一大城。寬廣嚴淨多諸人眾安隱豐樂。常啼菩薩入市肆中。處處巡環高聲唱曰。我今自賣誰欲買人。我今自賣誰欲買人。是時惡魔見此事已。便作是念。常啼菩薩愛重法故欲自賣身。謂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故。因斯當得如理請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謂作是問云何菩薩方便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作是問已法涌菩薩。當為宣說甚深法要令得多聞。猶如大海魔及眷屬所不能壞。漸能圓滿一切功德。因斯饒益諸有情類。令得無上正等菩提。彼復能令諸有情類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展轉相承空我境界。我當方便隱蔽其聲。令此城中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咸不能聞。唯除城中一長者女宿善根力魔不能蔽。常啼菩薩由是因緣。經於久時賣身不售。愁憂苦惱在一處立涕淚而言。我有何罪。為欲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故。雖自賣身而無買者。時天帝釋見已念言。此善男子。以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愛重法故自賣其身。我當試之為實慕法。為懷諂詐誑惑世間。如是念已即自化作少婆羅門。詣常啼所問言。男子。汝今何緣佇立悲涕愁憂不樂。常啼菩薩答言。儒童我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然我貧乏無諸財寶。愛重法故欲自賣身。遍此城中無相問者。自惟薄福住此憂悲。時婆羅門語常啼曰。我於今者正欲祠天。不用人身但須人血人髓人心。頗能賣不。常啼菩薩聞已念言。我於今者定獲勝利。所以者何。彼欲買者我皆具有。由斯價直當得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令我具足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作是念時歡喜踊躍。以柔軟語報婆羅門。仁所買者我悉能賣。婆羅門言。須幾價直。常啼報曰。隨意相酬。爾時常啼作是語已。即申右手執取利刀。刺己左臂令出其血。復割右髀皮肉置地。破骨出髓與婆羅門。復趣牆邊欲剖心出。有長者女處於高閣。先見常啼揚聲自賣。後時復見自害其身。作是念言。此善男子。何因緣故困苦其身。我當問之。念已下閣到常啼所。作是問言。汝何因緣。先唱自賣。今出血髓復欲剖心。常啼報曰。姊不知耶。我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然我貧乏無諸財寶。愛重法故先自賣身無相買者。今賣三事與婆羅門。長者女言。汝今自賣身血心髓。欲持價直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當獲何等功德勝利。常啼答言。法涌菩薩於甚深法已得自在。當為我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菩薩所學。菩薩所乘。菩薩所行。菩薩所作。我得聞已如說修行。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得金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嚴。常光一尋餘光無量。具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五淨眼六神通。不可思議清淨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無障智見。無上智見。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具足一切無上法寶。分布施與一切有情。與諸有情作所依止。我捨身命為供養彼。當獲此等功德勝利。時長者女聞說殊勝不可思議微妙佛法。歡喜踊躍身毛皆豎。恭敬合掌白常啼言。大士所說第一廣大。最勝微妙甚為希有。為獲如是一一佛法。尚應棄捨如殑伽沙所重身命。況唯捨一。所以者何。若得如是微妙功德。則能利樂一切有情。大士家貧尚為如是微妙功德不惜身命。況我家富多有珍財。為是功德而不棄捨。大士今應勿復自害。所須供具盡當相與。所謂金銀吠琉璃寶頗胝迦寶末尼真珠杵藏石藏螺貝璧玉帝青大青珊瑚虎珀。及餘無量異類珍財。花香瓔珞寶幢幡蓋伎樂燈明車乘衣服。并餘種種上妙供具。可持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唯願大士勿復自害。我身亦願隨大士往法涌菩薩摩訶薩所。俱時瞻仰共植善根。為得所說諸佛法故時天帝釋即復本形。在常啼前曲躬而立。讚言大士。善哉善哉。為法至誠堅固乃爾。過去諸佛為菩薩時。亦如大士。以堅固願求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請問菩薩所學所乘所行所作。心無厭倦。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已證無上正等菩提。大士。當知我實不用人血心髓。但來相試。今何所願。我當相與以酬輕觸損惱之愆ㄑ|ㄢ。常啼報言。我本所願唯有無上正等菩提天主頗能與斯願不。時天帝釋赧然有愧。白常啼言。此非我力。唯有諸佛大聖法王。於法自在能與斯願。大士。今應除無上覺更求餘願。我當與之。常啼報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我所願。頗能惠不。時天帝釋倍復生慚。白常啼言。我於此願亦不能與。然我有力令大士身平復如故。用斯願不。常啼報言。如是所願自能滿足無勞天主。所以者何。我若啟告十方諸佛發誠諦言。今自賣身實為慕法。不懷諂詐誑惑世間。由此因緣。定於無上正等菩提不退轉者。令我身形平復如故。此言未訖自能令我平復如故。豈假天威。天帝釋言。如是如是。佛之神力不可思議。菩薩至誠何事不辦。然由我故損大士身。唯願慈悲許辦斯事。常啼菩薩便告彼言。既爾慇懃當隨汝意。時天帝釋即現天威。令常啼身平復如故。乃至不見少分瘡痕。形貌端嚴過於往日。愧謝右遶忽然不現,爾時長者女見常啼菩薩希有之事。轉增愛重。恭敬合掌白常啼言。願降慈悲暫臨我宅。所須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上妙供具。為白父母一切當得。我及侍從亦辭父母。隨大士往具妙香城。為欲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故。是時常啼隨彼所願。俱到其舍在門外止。時長者女即入其舍白父母言。願多與我家中所有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瓔珞寶幢幡蓋伎樂蘇油末尼真珠吠琉璃寶頗胝迦寶珊瑚琥珀螺貝璧玉杵藏石藏帝青大青并金銀等種種供具。亦聽我身及先事我五百侍女。持諸供具皆當隨從常啼菩薩往妙香城。為欲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彼當為我宣說法要。我得聞已如說修行。定獲無邊微妙佛法。時彼父母聞已驚駭。即問女言。常啼菩薩今在何處。是何等人。女即白言。今在門外。彼是大士。為欲度脫一切有情生死苦故。勤求無上正等菩提。又彼大士愛重正法不惜身命。為欲供養菩薩所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故。入此城中處處巡環。高聲唱曰。我今自賣誰欲買人。我今自賣誰欲買人。經於久時賣身不售。愁憂苦惱在一處立涕淚而言。我有何罪為欲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故。雖自賣身而無買者。時天帝釋為欲試驗。即自化作少婆羅門來至其前。問言。男子。汝何住此憂悲不樂。時彼大士答言。儒童我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然我貧乏無諸財寶。愛重法故欲自賣身。遍此城中無相問者。自惟薄福住此憂悲。時婆羅門語大士曰。我於今者正欲祠天。不用人身但須人血人髓人心。頗能賣不。大士聞已歡喜踊躍。以柔軟語報婆羅門。仁所買者我悉能賣。婆羅門言。須幾價直。大士報曰。隨意相酬。大士爾時作是語已。即申右手執取利刀。刺己左臂令出其血。復割右髀皮肉置地。破骨出髓與婆羅門。復趣牆邊欲剖心出。我在高閣遙見是事。作是念言。此善男子。何因緣故困苦其身。我當問之。念已下閣到大士所作是問言。汝何因緣先唱自賣。今出血髓復欲剖心。彼答我曰。姊不知耶。我為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然我貧乏無諸財寶。愛重法故先自賣身無相買者。今賣三事與婆羅門。我時問言。汝今自賣身血心髓。欲持價直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當獲何等功德勝利。彼答我言。法涌菩薩於甚深法已得自在。當為我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菩薩所學。菩薩所乘。菩薩所行。菩薩所作。我得聞已如說修行。成熟有情。嚴淨佛土。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得金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嚴。常光一尋餘光無量。具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五淨眼六神通。不可思議清淨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無障智見。無上智見。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切。有足一切無上法寶。分布施與一命為情。與諸有情作所依止。我捨身時聞供養彼。當獲此等功德勝利。我時聞說如是殊勝不可思議微妙佛法。歡喜踊躍身毛皆豎。恭敬合掌而白彼言。大士所說第一廣大最勝微妙甚為希有。為獲如是一一佛法。尚應棄捨如殑伽沙所重身命。況唯捨一。所以者何。若得如是微妙功德則能利樂一切有情。大士家貧尚為如是微妙功德不惜身命。況我家富多有珍財。為是功德而不棄捨。大士今應勿復自害。所須供具盡當相與。所謂金銀吠琉璃寶頗胝迦寶末尼真珠杵藏石藏螺貝璧玉帝青大青珊瑚琥珀。及餘無量異類珍財。花香瓔珞寶幢幡蓋伎樂燈明車乘衣服并餘種種上妙供具。可持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唯願大士勿復自害。我身亦願隨大士往法涌菩薩摩訶薩所。俱時瞻仰共植善根。為得所說諸佛法故。時天帝釋即復本形。在彼前住。曲躬合掌讚言。大士。善哉善哉。為法至誠堅固乃爾。過去諸佛為菩薩時。亦如大士以堅固願求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請問菩薩所學所乘所行所作心無厭倦。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已證無上正等菩提。大士。當知我實不用人血心髓。但來相試。今何所願。我當相與以酬輕觸損惱之愆。彼即報言。我本所願唯有無上正等菩提。天主頗能與斯願不。時天帝釋赧然有愧。而白彼言。此非我力。唯有諸佛大聖法王。於法自在能與斯願。大士。今應除無上覺更求餘願。我當與之。彼便報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我所願。頗能惠不。時天帝釋倍復生慚。而白彼言。我於此願亦不能與。然我有力令大士身平復如故。用斯願不。彼復報言。如是所願自能滿足無勞天主。所以者何。我若啟告十方諸佛發誠諦言。今自賣身實為慕法。不懷諂詐誑惑世間。由此因緣定於無上正等菩提不退轉者。令我身形平復如故。此言未訖自能令我平復如故。豈假天威。天帝釋言。如是如是。佛之神力不可思議。菩薩至誠何事不辦。然由我故損大士身。唯願慈悲許辦斯事。時彼大士告帝釋言。既爾慇懃當隨汝意。時天帝釋即現天威。令彼身形平復如故。乃至不見少分瘡痕。形貌端嚴過於往日。愧謝右遶忽然不現。我既見彼希有之事。轉增愛敬合掌白言。願降慈悲暫臨我宅。所須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供養之具。為白父母一切當得。我及侍從亦辭父母。隨大士往具妙香城。為欲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故。今彼大士以我至誠不遺所願來至門首。唯願父母多與珍財。及許我身并先事我五百侍女。持諸供具咸當隨從常啼菩薩往妙香城。禮敬供養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為得所說諸佛法故,爾時父母聞女所說。歡喜踊躍歎未曾有。便告女言。如汝所說常啼菩薩甚為希有。能擐如是大功德鎧。勇猛精進求諸佛法。所求佛法微妙最勝。廣大清淨不可思議。能引世間諸有情類令獲殊勝利益安樂。汝於是法既深愛重。欲隨善友持諸供具往妙香城。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為欲證得諸佛法故。我等云何不生隨喜。今聽汝去。我等亦欲與汝相隨。汝歡喜不。女即白言。甚大歡喜。我尚不礙餘人善法況父母耶。父母報言。汝應嚴辦供具侍從速當共往。時長者女即便營辦五百乘車七寶嚴飾。亦令五百常隨侍女。恣意各取眾寶嚴身。復取金銀吠琉璃寶頗胝迦寶末尼真珠帝青大青螺貝璧玉珊瑚琥珀杵藏石藏。及餘無量異類珍財種種花香衣服瓔珞寶幢幡蓋伎樂蘇油上妙珍財各無量種并餘種種上妙供具。其女既辦如是事已。恭敬啟請常啼菩薩前乘一車。身及父母侍女五百各乘一車。圍遶侍從常啼菩薩。漸漸東去至妙香城。見城高廣七寶成就。於其城外周匝皆有七寶所成。七重垣牆。七重樓觀。七重欄楯。七重寶塹。七重行列寶多羅樹。是垣牆等互相間飾。發種種光甚可愛樂。此大寶城面各十二踰繕那量。清淨寬廣。人物熾盛安隱豐樂。中有五百街巷市廛。度量相當端嚴如畫。於諸衢陌各有清流。亘以寶舫往來無擁。一一街巷清淨嚴飾。灑以香水布以名花。城及垣牆皆有却敵。雉堞樓閣紫金所成。鎣以眾珍光明輝煥。於雉堞間廁以寶樹。是一一樹根莖枝葉及以花果。皆別寶成。城垣樓閣及諸寶樹。覆以金網連以寶繩。懸以金鈴綴以寶鐸。微風吹動發和雅音。譬如善奏五支諸樂。城外周匝七重寶塹。八功德水彌滿其中。冷暖調和清澄皎鏡。水中處處有七寶船。間飾莊嚴眾所樂見。諸塹水內具眾妙華。色香鮮郁遍覆水上。有五百苑周寰大城。種種莊嚴甚可喜樂。一一苑內有五百池。其池縱廣一俱盧舍。七寶莊飾悅可眾心。於諸池內有四色花。量如車輪映蔽于水。其華皆以七寶所成。諸池苑中多有眾鳥。音聲相和聚散遨遊。漸復前行即便遙見。
法涌菩薩摩訶薩。正處七寶臺坐師子座。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最初遙見法涌菩薩摩訶薩故身心悅樂。譬如苾芻繫念一境忽然得入第三靜慮。既遙見已作是念言。我等不應乘車而趣法涌菩薩摩訶薩所。作是念已即便下車整理衣服。時長者女及彼父母侍女五百亦皆下車。各以上妙眾寶衣服嚴飾其身。持諸供具恭敬圍遶常啼菩薩。徐行而趣法涌菩薩摩訶薩所。其路邊有法涌菩薩所營七寶大般若臺。以赤栴檀而為塗飾。懸寶鈴鐸出微妙音。周匝皆垂真珠羅網。於臺四角懸四寶珠。以為燈明晝夜常照。寶臺四面有四香爐。白銀所成眾寶嚴飾。恒時燒以黑沈水香。散眾妙花而為供養。臺中有座七寶所成。其上重敷茵褥綺帊。於斯座上復有一函。四寶合成莊嚴綺麗。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帝青寶。真金葉上銷琉璃汁。書以般若波羅蜜多置此函中恒時封印。臺中處處懸寶幡花。間飾莊嚴甚可愛樂。常啼菩薩長者女等。見此寶臺莊嚴殊妙。合掌恭敬歎未曾有。復見帝釋與其無量百千天眾在寶臺邊。持天種種上妙香末及眾寶屑微妙香花金銀花等散寶臺上。於虛空中奏天伎樂。常啼菩薩見是事已。問帝釋言。何緣天主與諸天眾供養此臺。天帝釋曰。大士。今者豈不知耶。於此臺中有無上法。名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如來應正等覺及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能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諸菩薩摩訶薩眾。若菩薩摩訶薩。能於此中精勤修學。速到一切功德彼岸。速能成辦一切佛法。速能證得一切智智。由是因緣我等於此與諸眷屬恭敬供養。常啼菩薩聞已歡喜。尋聲復問天帝釋言。如是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今在何處。我欲供養。唯願示之。天帝釋言。大士知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在此臺中七寶座上四寶函內。真金為葉。吠琉璃寶以為其字。法涌菩薩以七寶印自封印之。我等不能輒開相示。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及長者女并其父母侍女五百聞是語已。即取所持花香珍寶衣服瓔珞寶幢幡蓋伎樂燈明及餘種種供養之具分作二分。先持一分詣寶臺所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復持一分俱共往詣法涌菩薩摩訶薩所。到已皆見法涌菩薩坐師子座大眾圍遶。即以花香寶幢幡蓋衣服瓔珞伎樂燈明諸珍寶等。散列供養此說法師及所說法。法涌菩薩威神力故。即令所散種種妙花。於虛空中當其頂上。欻然合作一妙花臺。眾寶莊嚴甚可愛樂。復令所散種種妙香。於虛空中當花臺上。欻然合成一妙香蓋。種種珍寶而為嚴飾。復令所散諸妙寶衣。於虛空中當香蓋上。欻然合成一妙寶帳。亦以眾寶間飾莊嚴。餘所散列寶幢幡蓋伎樂燈明諸瓔珞等。自然涌在臺帳蓋邊。周匝莊嚴妙巧安布。常啼菩薩長者女等。見是事已歡喜踊躍。異口同音皆共稱歎法涌菩薩摩訶薩言。今我大師甚為希有。能現如是大威神力。為菩薩時尚能如是。況得無上正等菩提。是時常啼及長者女并諸眷屬。深心愛重法涌菩薩摩訶薩故。皆發無上正等覺心作是願言。我等由此殊勝善根。願當來世必成如來應正等覺。我等由此殊勝善根。願當來世精勤修學菩薩道時。於深法門通達無礙。如今大師法涌菩薩。我等由此殊勝善根。願當來世精勤修學菩薩道時。能以上妙七寶臺閣及餘供具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如今大師法涌菩薩。我等由此殊勝善根。願當來世精勤修學菩薩道時。處大眾中坐師子座。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義理都無所畏。如今大師法涌菩薩。我等由此殊勝善根。願當來世精勤修學菩薩道時。成就般若波羅蜜多巧方便力。速能成辦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如今大師法涌菩薩。我等由此殊勝善根。願當來世精勤修學菩薩道時。得勝神通變化自在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如今大師法涌菩薩。常啼菩薩及長者女并諸眷屬。持諸供具供養般若波羅蜜多及說法師法涌菩薩摩訶薩已。頂禮雙足合掌恭敬。右遶三匝却住一面。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曲躬合掌。白法涌菩薩摩訶薩言。我常樂居阿練若處。求深般若波羅蜜多。曾於一時欻然聞有空中聲曰。咄善男子汝可東行。決定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我聞空中如是教已。歡喜踊躍即便東行。未久之間作如是念。我寧不問彼空中聲遣我東行去當遠近至何城邑。復從誰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作是念已即住其處。搥胸悲歎愁憂啼泣。經七晝夜不辭疲倦。不念睡眠。不思飲食。不想晝夜。不怖寒熱。於內外法心不散亂。唯作是念。我於何時當聞般若波羅蜜多。我先何故不問空聲勸我東行去當遠近至何處所。復從誰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我於如是愁憂啼泣自歎恨時。欻於我前有佛像現告我言。善男子。汝以如是勇猛精進愛樂恭敬求法之心。從此東行過於五百踰繕那量。有大王城名具妙香。中有菩薩名為法涌。常為無量百千有情。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汝當從彼得聞般若波羅蜜多。又善男子。法涌菩薩。是汝長夜清淨善友。示現教導讚勵慶喜。令汝速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法涌菩薩。於過去世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如汝今求之方便。汝宜速往法涌菩薩摩訶薩所。勿生疑難。莫計晝夜。不久當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我時得聞如是語已。心生適悅踊躍歡喜。作是思惟。何時當見法涌菩薩。從彼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聞已便能永斷種種虛妄分別有所得見。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作是念時。於一切法即能現起無障智見。由斯智見即得現入無量殊勝三摩地門。我住如是三摩地中。現見十方無量無數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時諸如來應正等覺。咸共讚慰慇懃教誡教授我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薩道時。亦如汝今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羅蜜多。於勤苦時亦如汝今現得如是諸三摩地。我等爾時得是無量勝三摩地。究竟修已則能成辦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由斯能辦一切佛法。便得住於不退轉地。時十方佛廣教慰我。令歡喜已忽然不現。我從所證三摩地起。不見諸佛心懷惆悵。作是思惟。我向所見十方諸佛。先從何來今往何所。誰能為我斷如是疑。復作是念。法涌菩薩久已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已得無量陀羅尼門及三摩地。於諸菩薩自在神通已到究竟。已曾供養無量如來應正等覺。於諸佛所發弘誓願種諸善根。於長夜中為我善友。常攝受我令獲利樂。我當疾詣法涌菩薩摩訶薩所。問向所見十方諸佛。先從何來今往何所。彼能為我斷如是疑。我於爾時作是念已。勇猛精進漸復東行。荏苒多時入此城邑。漸復前進遙見大師處七寶臺坐師子座大眾圍遶而為說法。我於是處初見大師。身心悅樂。譬如苾芻忽然得入第三靜慮故。我今者請問大師。我先所見十方諸佛。先從何來今往何所。唯願為我說彼諸佛所從至處。令我了知。知已生生常見諸佛

初分法涌菩薩品第七十八
爾時法涌菩薩摩訶薩告常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所有法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何以故。
善男子。諸法實性皆不動故。
善男子。諸法真如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如是真如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法界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如是法界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法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如是法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不虛妄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不虛妄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不變異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不變異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平等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法平等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離生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法離生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定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諸法定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住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諸法住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實際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諸法實際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虛空界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法虛空界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不思議界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不思議界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無生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法無生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無滅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法無滅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如實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法如實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遠離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法遠離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法寂靜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法寂靜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無染淨界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無染淨界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諸法空性無來無去不可施設。
諸法空性即是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
非即諸法。非離諸法。
善男子。諸法真如如來真如。一而非二。
善男子。諸法真如非合非散。唯有一相所謂無相。
善男子。諸法真如非一非二非三非四。廣說乃至非百千等。
何以故。善男子。諸法真如離數量故。非有性故。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熱際後分遊於曠野。日中渴乏見陽焰動。作是念言。我於今時定當得水。作是念已遂便往趣。所見陽焰漸去其遠。即奔逐之轉復見遠。種種方便求水不得。善男子。於意云何?是焰中水從何山谷泉池中來。今何所去。為入東海。為入西海南北海耶。常啼答言。陽焰中水尚不可得。況當可說有所從來及有所至。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彼渴人愚癡無智為熱所逼。見動陽焰於無水中妄生水想。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癡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復次善男子。譬如幻師或彼弟子。幻作種種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及牛羊等。經須臾頃忽然不現。善男子。於意云何。是幻所作。從何而來。去何所至。常啼答言。幻事非實如何可說有來去處。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執幻事有來去者。當知彼人愚癡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癡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復次善男子如鏡等中有諸像現。如是諸像暫有還無。善男子。於意云何。是鏡等像為從何來去何所至。常啼答言。諸像非實。如何可說有來有去。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執諸像有來有去。當知彼人愚癡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癡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復次善男子。如谷等中有諸響現。如是諸響暫有還無。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谷等響為從何來去何所至。常啼答言。諸響非實。如何可說有來去處。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執諸響有來去者。當知彼人愚癡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癡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復次善男子。譬如光影種種形相。現有動搖轉變差別。善男子。於意云何。如是光影為從何來去何所至。常啼答言。光影非實。如何可說有來去處。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執光影有來去者。當知彼人愚癡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癡無智。何以故。
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
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復次善男子。如尋香城現有物類。如是物類暫有還無。

善男子。於意云何。是尋香城所有物類。為從何來去何所至。常啼答言。是尋香城所有物類皆非實有。如何可說有所從來去有所至。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執尋香城所有物類有來去者。當知彼人愚癡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癡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復次善男子。如諸如來應正等覺所變化事暫有還無。善男子。於意云何。諸變化事為從何來去何所至。常啼答言。諸變化事皆非實有。如何可說有所從來去有所至。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執變化事有來去者。當知彼人愚癡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癡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復次善男子。如人夢中見有諸佛。若一若十。若百若千。乃至無數。彼夢覺已所見皆無。善男子。於意云何。夢所見佛為從何來去何所至。常啼答言。夢中所見皆是虛妄都非實有。如何可說有來去處。法涌菩薩語常啼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執夢所見有來去者。當知彼人愚癡無智。若謂如來應正等覺有來有去亦復如是。當知是人愚癡無智。何以故。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又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說一切法如夢所見。如變化事。如尋香城光影響像幻事陽焰。皆非實有。若於如是諸佛所說甚深法義。不如實知執如來身是名是色有來有去。當知彼人迷法性故。愚癡無智流轉諸趣受生死苦。遠離般若波羅蜜多。亦復遠離一切佛法。若於如是諸佛所說甚深法義。能如實知不執佛身是名是色。亦不謂佛有來有去。當知彼人於佛所說甚深法義如實解了。不執諸法有來有去有生有滅有染有淨。由不執故能行般若波羅蜜多。亦能勤修一切佛法。則為鄰近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亦名如來真淨弟子。終不虛受國人信施。能與一切作良福田。應受世間人天供養復次善男子。如大海中有諸珍寶。如是珍寶非十方來。亦非有情於中造作。亦非此寶無因緣生。然諸有情善根力故。令大海內有諸寶生。是寶生時依因緣力和合故有。無所從來。是寶滅時於十方面亦無所去。但由有情善根力盡令彼滅沒。所以者何。諸有為法。緣合故生。緣離故滅。於中都無生者滅者。是故諸法無來無去。諸如來身亦復如是。於十方面無所從來。亦非於中有造作者。亦不可說無因緣生。然依本修淨行圓滿。為因緣故及依有情先修見佛。業成熟故有如來身出現於世。佛身滅時於十方面亦無所去。但由因緣和合力盡即便滅沒。是故諸佛無來無去復次善男子。譬如箜篌依止種種因緣和合而有聲生。是聲因緣。所謂槽頸繩棍絃等人功作意。如是一一不能生聲。要和合時其聲方起。是聲生位無所從來。於息滅時無所至去。善男子。諸如來身亦復如是。依止種種因緣而生。是身因緣。所謂無量福德智慧。及諸有情所修見佛善根成熟。如是一一不能生身。要和合時其身方起。是身生位無所從來。於滅沒時無所至去。善男子。汝於如來應正等覺無來去相。應如是知。隨此道理於一切法無來去相亦如是知。善男子。若於如來應正等覺及一切法。能如實知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染無淨。定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必得無上正等菩提。法涌菩薩摩訶薩為常啼菩薩摩訶薩說諸如來應正等覺廣說乃至佛薄伽梵無來無去相時。令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諸山大海及諸天宮六種變動。諸魔宮殿皆失威光。魔及魔軍皆悉驚怖。時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草木叢林生非時花。悉皆傾向法涌菩薩摩訶薩所。空中亦雨種種香花。時天帝釋四大天王及諸天眾。於虛空中即以種種天妙香花。奉散供養法涌菩薩摩訶薩已。復持種種天妙香花。奉散供養常啼菩薩。而作是言。我因大士得聞如是勝義之教。一切世間住身見者。聞是法已能捨執著。皆悉住於難伏之地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白法涌菩薩摩訶薩言。何因何緣令此世界一切大地諸山大海六種變動。及現種種希有之相。法涌菩薩告常啼言。由我答汝所問如來應正等覺無來去相。於此會中八千眾生皆悉證得無生法忍。復有八十那庾多眾生皆發無上正等覺心。復有八萬四千眾生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由是因緣。令此世界一切大地諸山大海六種變動。及現種種希有之相。常啼菩薩聞是語已。踊躍歡喜作是念言。我今已為獲大善利。謂因我問法涌菩薩。令諸有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說諸如來應正等覺無來去相。令爾所眾獲大饒益。我由如是殊勝善根。足能成辦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我於無上正等菩提無復疑慮。我於來世定成如來應正等覺。利益安樂無量有情。作是念已歡喜踊躍。上昇虛空七多羅樹。復作是念。當以何等供養大師法涌菩薩。用酬為我說法之恩。時天帝釋知其所念。化作無量微妙香花。欲持施與常啼菩薩。而作是言。大士。今者哀愍我故可受此花持以供養法涌菩薩。大士。應受我等供養。我今助成大士功德。所以者何。因大士故我等無量百千有情獲大饒益。謂必當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大士。當知諸有能為一切有情經於無量無數大劫受諸勤苦。如大士者甚為難得。是故今應受我所施。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受天帝釋微妙香花。奉散供養法涌菩薩摩訶薩已。從虛空下頂禮雙足。合掌恭敬白言。大師。我從今日願以身命奉屬大師以充給使。作是語已法涌菩薩摩訶薩前合掌而住。時長者女及諸眷屬。合掌恭敬白常啼言。我等從今亦以身命奉屬供侍。願垂納受。以此善根願當獲得如是勝法同尊所證。願當來世恒親近尊。常隨從尊供養諸佛及諸菩薩同修梵行。常啼菩薩即報彼言。汝等至誠隨屬我者當從我教。我當受汝。長者女等白常啼言。誠心屬尊。當隨尊教。時常啼菩薩即令長者女及諸眷屬。各以種種妙莊嚴具而自嚴飾。及持五百七寶妙車并諸供具。俱時奉上法涌菩薩白言。大師。我以如是長者女等奉施大師。惟願慈悲為我納受。時天帝釋讚常啼言。善哉善哉。大士。乃能如是捨施。諸菩薩摩訶薩法應捨施一切所有。若菩薩摩訶薩能學如是捨施一切。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於法師能作如是恭敬供養無所吝者。決定得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過去如來應正等覺精勤修學菩薩道時。亦為請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捨諸所有。由斯已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是時法涌菩薩。欲令常啼菩薩所種善根得圓滿故。受長者女及諸眷屬五百寶車并諸供具。受已還施常啼菩薩。法涌菩薩說法既久日將欲沒。知眾疲倦。下師子座還入宮中。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既見法涌菩薩摩訶薩還入宮中。便作是念。我為法故而來至此。未聞正法不應坐臥。我應唯住行立威儀。以待大師法涌菩薩當從宮出宣說法要。法涌菩薩既入宮已時經七年一心不亂。遊戲菩薩無量無數三摩地門。安住菩薩無量無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常啼菩薩於七歲中。不坐不臥唯行唯立。不念睡眠。不想晝夜。不辭疲倦。不思飲食。不怖寒熱。不緣內外。曾不發起欲恚害尋及餘一切煩惱纏垢。但作是念。法涌菩薩何時當從三摩地起。我等眷屬應敷法座掃灑其地散諸香花。法涌菩薩當昇此座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及餘法要。時長者女及諸眷屬。亦七歲中唯行唯立。所捨所念皆學常啼。進止相隨曾無暫捨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如是精勤過七歲已。欻然聞有空中聲言。咄善男子。却後七日。法涌菩薩當從定起。於此城中宣說正法。常啼菩薩聞空聲已。踊躍歡喜作是念言。我今當為法涌菩薩敷設嚴飾師子之座。掃灑其地散妙香花。令我大師當昇此座為眾宣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及餘法要。常啼菩薩作是念已。與長者女及諸眷屬。敷設七寶師子之座。時長者女及諸眷屬。各脫身上一淨妙衣。為說法師重敷座上。常啼菩薩既敷座已。求水灑地竟不能得。所以者何。惡魔隱蔽城內外水皆令不現。魔作是念。常啼菩薩求水不得。愁憂苦惱疲倦羸劣心或變異。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善根不增智慧不照。於一切智而有稽留。則不能空我之境界。常啼菩薩種種方便求水不得作是念言。我應刺身出血灑地。勿令塵起坌我大師。今我此身必當敗壞。何用如是虛偽身為。我無始來流轉生死。數為五欲喪失身命。而未曾為正法捨身。是故今應刺身出血。作是念已即執利刀。周遍刺身出血灑地。時長者女及諸眷屬。亦學常啼刺血灑地。常啼菩薩長者女等。各為法故刺身出血。乃至不起一念異心。時諸惡魔不能得便。亦不能礙所修善品。以常啼等心勇決故。時天帝釋見此事已作是念言。常啼菩薩長者女等甚為希有。而由愛法重法因緣乃至遍體皆刺出血。為說法師周灑其地。曾不發起一念異心。令諸惡魔求不得便。亦不能礙所修善品。奇哉大士。乃能擐被如是堅固弘誓鎧甲。為欲利樂一切有情。以淳淨心不顧身命。求於無上正等菩提。恒發誓言。我為拔濟沈淪生死一切有情無量無邊身心大苦。而求無上正等菩提。事若未成終無懈廢。時天帝釋作是念已。變常啼等所出身血。一切皆成栴檀香水。令所灑地遶座四邊。面各滿百踰繕那量。皆有天上不可思議最勝甚奇栴檀香氣。時天帝釋作是事已。讚常啼曰。善哉善哉。大士。志願堅固難動。精進勇猛不可思議。愛重求法最為無上。過去如來應正等覺。亦由如是堅固志願勇猛精進愛重求法。修行菩薩清淨梵行已證無上正等菩提。大士。今者志願精進愛重求法。亦定當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爾時常啼復作是念。我今已為法涌菩薩敷設七寶師子之座。掃灑其地令極香潔。云何當得諸妙香花繞座四邊莊嚴其地。大師昇座將說法時。我等亦應持散供養。時天帝釋知其所念。即便化作微妙香花。如摩揭陀千斛之量。恭敬奉施常啼菩薩。令共眷屬持以供養。於是常啼受天帝釋所施花已分作二分。先持一分共諸眷屬繞座四邊嚴布其地。留餘一分以擬大師昇法座時當持奉散。
爾時法涌菩薩摩訶薩。過七日已從所遊戲三摩地門安庠而起。為說般若波羅蜜多。無量百千眷屬圍繞從內宮出。昇師子座處大眾中儼然而坐。常啼菩薩重得瞻仰法涌菩薩摩訶薩時。踊躍歡喜身心悅樂。譬如苾芻繫念一境忽然得入第三靜慮。便與眷屬持先所留微妙香花奉散供養。既供養已頂禮雙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爾時法涌菩薩摩訶薩告常啼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常啼白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法涌菩薩告常啼言。善男子。
一切法平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平等。
一切法遠離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遠離。
一切法不動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動。
一切法無念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念。
一切法無畏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畏。
一切法無懼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懼。
一切法一味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一味。
一切法無際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際。
一切法無生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生。
一切法無滅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滅。
太虛空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大海水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妙高山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妙高山嚴好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嚴好。
如太虛空無分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分別。
善男子。
色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眼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耳鼻舌身意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色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聲香味觸法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眼界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耳鼻舌身意界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色界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聲香味觸法界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眼識界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耳鼻舌身意識界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眼觸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耳鼻舌身意觸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地界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水火風空識界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因緣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從緣所生諸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無明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邊。
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善男子。布施波羅蜜多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無邊。
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內空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真如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四念住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苦聖諦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集滅道聖諦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十善業道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施戒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四靜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四無量四無色定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八解脫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空解脫門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無相無願解脫門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陀羅尼門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三摩地門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菩薩十地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善男子。五眼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六神通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佛十力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邊。
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無忘失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恒住捨性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一切智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道相智一切相智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三十二大士相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八十隨好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預流果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一切有漏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一切無漏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一切有為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一切無為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邊。
金剛喻平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平等。
一切法無壞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壞。
一切法無雜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雜。
一切法無差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差別。
諸法自性不可得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自性亦不可得。
諸法無所有平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無所有亦平等。
諸法無所作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作。
諸法不可思議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不可思議。

爾時常啼菩薩摩訶薩。聞說般若波羅蜜多差別句義。即於座前得六十億三摩地門。所謂諸法平等三摩地。諸法遠離三摩地。諸法不動三摩地。諸法無念三摩地。諸法無畏三摩地。諸法無懼三摩地。諸法一味三摩地。諸法無際三摩地。諸法無生三摩地。諸法無滅三摩地。虛空無邊三摩地。大海無邊三摩地。妙高山無邊三摩地。妙高山嚴好三摩地。如虛空無分別三摩地。色等諸蘊無邊三摩地。眼等諸處無邊三摩地。色等諸處無邊三摩地。眼等諸界無邊三摩地。色等諸界無邊三摩地。眼識等諸界無邊三摩地。眼觸等無邊三摩地。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等無邊三摩地。地界等無邊三摩地。因緣等無邊三摩地。從緣所生諸法無邊三摩地。諸緣起支無邊三摩地。諸波羅蜜多無邊三摩地。一切空無邊三摩地。諸法真如等無邊三摩地。菩提分法無邊三摩地。諸聖諦無邊三摩地。諸善業道無邊三摩地。施戒修無邊三摩地。靜慮無量無色無邊三摩地。解脫勝處等至遍處無邊三摩地。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無邊三摩地。總持等持門無邊三摩地。菩薩諸地無邊三摩地。五眼六神通無邊三摩地。諸力無畏無礙解大慈悲喜捨佛不共法無邊三摩地。無忘失法恒住捨性無邊三摩地。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邊三摩地。諸相隨好無邊三摩地。聲聞乘無邊三摩地。獨覺乘無邊三摩地。無上乘無邊三摩地。有漏無漏法無邊三摩地。有為無為法無邊三摩地。金剛喻平等三摩地。諸法無壞三摩地。諸法無雜三摩地。諸法無差別三摩地。諸法自性不可得三摩地。諸法無所有平等三摩地。諸法無所作三摩地。諸法不可思議三摩地。得如是等六十百千三摩地門。常啼菩薩。既得如是六十百千三摩地門。即時現見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各如殑伽沙數三千大千世界現在如來應正等覺聲聞菩薩大眾圍繞。以如是名。如是句。如是字。如是理趣。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如我今者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聲聞菩薩大眾圍繞。以如是名。如是句。如是字。如是理趣。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等無差別。常啼菩薩。從是已後多聞智慧不可思議。猶如大海。隨所生處恒見諸佛。常生諸佛淨妙國土。乃至夢中亦常見佛。為說般若波羅蜜多。親近供養曾無暫捨。離無暇法。具足有暇

聖天菩薩

聖天菩薩,梵名阿日雅德哇,勝嘎拉國(今斯里蘭卡)的王太子。聖天論師宿具不共悲心與智慧,自幼即精研諸明處學術,顯示出非凡的特質。稍長,棄王位出家,依班智達瑪哈德哇受具足戒,學習三藏。後為朝禮各聖境,遊歷至南天竺吉祥山,值遇龍樹大士,時大士已值晚年,歎其器量淵弘,堪為正法城塹,即攝受為近住弟子,此於玄奘大師之《大唐西域記》第十卷中有記載。聖天一心依止龍樹大士,盡得顯密佛法之教授,及一切明處學術,成為善巧精通者,遂於南印度助師廣弘正法。
其時於印度北方,出現了一名為難勝黑者的外道,(有的譯外道名為「未沸」,藏語名之曰「麻柯」)。他通達外道一切典籍,並修大自在天有所成就,常依辯論術及神通力與諸內道論師作辯論。時內道論師無一能與其諍勝,於是多處寺廟遭到摧壞,眾多有情被引入他的教法中。難勝黑者的母親,是一虔誠的佛弟子,她多次力勸也未能阻止兒子的罪行,便想聲震天竺的那爛陀寺一定有具德聖士,能降伏自己的兒子,故攜子至那爛陀寺。然而寺中諸班智達與難勝黑者累日論戰,竟無一人能勝。寺僧只好在大嘿日嘎神像前陳設廣大供養,竭誠祈禱嘿日嘎聖尊賜予回天之力。其時,石像胸口現出一隻烏鴉,寺僧便將辯論詳情俱書於紙,繫之鴉頸,祈神鴉送往南方有大力之勝士,以迎請前來折伏外道。神鴉徑直飛至千里之外的吉祥山,將信交給龍樹大士,大士父子據信中所言,對外道宗義進行了周密辨析,但是當時無法決定究竟由誰去那爛陀寺對付外道。於是龍樹大士提議以辯論作抉擇,初由聖天模擬外道,與龍樹大士爭辯,大士竟未能摧伏外道;後由大士扮作外道,聖天論師代表內教,二位尊者完全投入地進行了激烈論辯,舌戰至高峰時,聖天論師竟然認為對方是真實的外道,脫下鞋子就打在對方頭上。當時龍樹大士說:「好了,你去與外道辯論,必定獲勝。但是,你以鞋底擊打師頭,以此原因,北上途中必然會遭違緣。」
遵照師囑,聖天論師立刻啟程,趕赴那爛陀寺,途中果然遭受違緣。原來聖天生來容貌端嚴,尤其是雙眸,靈潤含精,神采飛揚,超逾天人,以此他的母親為其取名聖天。當時人們非常欽羨,父母若得相貌端嚴之子,都要說:我的兒子容貌似聖天一般!聖天論師行至中途,在一棵大樹下歇息飲水時,大樹女神戀慕其眸,乞求施予,菩薩遂自剜一睛,布施給女神。女神大為感動,因而將摧破外道之策告訴了菩薩。菩薩依計尋得一瘋狂者、一隻貓與一瓶清油,攜至外道難勝黑者處。
時正值難勝黑者的母親已死,他正在依外道儀軌作水施,聖天論師問:「你在做什麼?」外道回答說:「我的母親墮在孤獨地獄裡,以此水施,願濟慰之。 」聖天論師即尋一根吉祥草,沾水向南挑灑,外道見狀也問:「你在做什麼呢?」答曰:「大士龍樹與我,在南天竺擁有一塊田地,現在遭到了旱災,想以此沃灌那塊田。」外道笑言:「你真愚癡,相隔如此之遙,以此小小草梗沾些微水滴,如何能及呢?」聖天論師正顏回駁道:「你尚能以一小杯水,熄滅八萬由旬之地獄烈火,我又何嘗不可以此澆灌區區千里之外的田地呢?」外道聞言無以作答。片刻後,外道了知他是南天竺聖天論師,欲來與自己辯論,便立刻作了準備。難勝黑者在辯論時有三種取勝對方的助緣,其一是有一辯才無礙之女班智達為助手,其二為一巧舌如簧無人能敵的鸚鵡,其三於辯論急難之時,大自在天會親自現身提示(或說由銅鏡中顯示而為外道解難)。
辯論開始時,彼此規定論辯三場,外道依常規先讓女班智達出辯,聖天論師便將所攜之瘋狂者出示,那位瘋子作出裸體等種種無理行為,使女班智達羞愧難當,無法論辯。繼後外道的鸚鵡上場欲參辯,聖天論師也出示所帶之貓,鸚鵡見貓瞪目呲齒,驚懼而遁。外道見狀,也不怯弱,仗大自在天可隨時幫助自己,親自出場與聖天論師辯論。聖天論師在辯論場所灑下清油,並點火焚起濃煙,大自在天嫌惡煙氣,不能現身。至此難勝黑者助緣皆斷,只有憑自力參辯,時外道譏諷說:「你只有一隻眼,如何能與我爭辯呢?」聖天論師慨然答言:「三眼威猛神,不能見真實,帝釋具千眼,亦不見真諦,迦那德哇我一目,能見三界之真實!」隨後以正法義使外道的一切諍論全部失敗。外道見辯論全盤告輸,便以飛行術騰入空中準備逃走,聖天論師警告他:「不要再往高處飛了,否則頭頂上的寶劍風輪,會斬斷你的頭!」外道半信半疑,拔下一根頭髮往上一舉,果然立斷,不由心生大怖畏而墮落於地。如是聖天論師將他徹底降伏,並以方便引入佛教,攝受加持。難勝黑者轉入內教後,聖天論師為他取名為巴俄,譯成漢文即聖勇。後來,聖勇成為精通五明和內外宗派的大師,造了許多論典,如《菩薩本生正法犍槌音論》、《本生鬘》、《示善道論》、《六波羅蜜攝頌》、《別解脫經本釋》等,此等論典在藏文的論藏中皆有收集。並且,聖勇大師還在其他方面為佛教做過許多有益的事業。
據《如意寶史》所載,聖天論師前世曾為世尊座下的嘎拉巴模比丘。當年世尊為他及其他幾位比丘轉法輪時,空中飛過一隻烏鴉,所遺糞穢落於佛的金身。世尊即時授記:「以此緣起,此烏鴉將來會成為一具力外道,毀壞佛教。」嘎拉巴模比丘聞言,心中發願:「此烏鴉毀壞世尊教法時,我一定降伏他。」以此願力成熟,當烏鴉轉世為難勝黑者毀壞佛教時,嘎拉巴模比丘果然出世降伏了他。
聖天論師是南瞻部洲六大莊嚴之一(其餘五莊嚴為龍樹、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其論著有《中觀四百論頌》、《中觀學中論》、《斷諍論》、《成就破妄如理因論》、《智慧心要集論》、《攝行明燈論》、《理智成就淨治心障論》等,在密宗方面也有多部著作。
關於聖天論師的果證功德,在《文殊根本續》中,世尊曾授記:「非聖名聖者,住於勝嘎拉,制止外道宗,遣除邪道咒。」很明確地說其為「非聖」,即尚未登地;然而在印度阿闍黎菩提賢所著的《智慧心要集論釋》中,說聖天乃八地菩薩;還有說聖天論師即生證得了佛位,因為在《攝行明燈論》中,聖天論師說自己已證得了無上瑜伽的「不共幻身」,如是按龍樹大士的觀點,得不共幻身者,即生可證得殊勝成就,聖天大士晚年也親口說過 「去呀聖天去,光身赴淨剎」。這三種說法其實並不相違,聖天論師上半生為凡夫,然依龍樹大士之教授深入修持,得不共幻身成就,位住八地,最後證得佛位,這是可以成立的觀點。就像龍樹大士在經典中有多處授記:有的授記大士為一地聖者,有的授記為七地,有的授記於即生證入佛位,此亦無有矛盾,因各種授記,各自針對大士的早中晚年等不同時期。同樣,各種對聖天論師的授記評論也是如此,所以不會存有謬誤之處。

依其傳記,聖天論師著述《四百論》時,已近暮年,因而此論乃登地以上的聖者所著。諸後學者,對此應生猛厲信樂,專精習之。

世親菩薩


無著大師的弟弟,世親法師年輕時表現也不俗:佛滅度后九百年,出了一個婆羅門數論派(Samkhya)外道要以斬腦袋之性命賭賽公開辯論,「要與沙門學子辯論,決一勝負,各須以頭為誓」,挑戰盛行于世的釋迦法。當時國王及沙門長老均受辱,幸而無著大師的弟弟,世親法師回到阿逾獬國,著手撰寫了《七十真實論》,專破外道的「數論」《僧論》,論著從到尾,把「數論」的論點駁得體無完膚。著作完成,廣為流傳,公開號召婆羅門與諸外道,大膽出來辯論﹔并聲明是學術上的爭辯,目的是搞清孰是孰非,不必以性命賭賽。
  世親法師是當時沙門權威之一,諸外道見「數論」《僧論》已破,那傲慢的婆羅門又離去了,還有誰敢出來辯論!國王歡喜,賞世親法師三萬金錢,法師就在國內起造三寺,接著,世親法師就在國內開始弘法。他先學習《毗婆沙論》,學通以後,便向大家講解《毗婆沙》義。一共造了六百余偈,盡釋《毗婆沙》義理﹔自始至終,無一人能報名破偈,這就是世親法師所著的《俱舍論》。全論完成,法師又慎重地派人送到縮賓國去,請求各位毗婆沙法師指教。諸法師誦了皆大歡喜,謂我正法己得廣傳﹔但偈語玄太深,不能盡解,最好請法師再撰長論闡釋。世親法師同意,當即另撰新著,凡有玄奧難解之處,便以經部義理釋之。完著完成,名為《阿毗達磨俱舍論》(譯為「對法藏」,因其理路井然,世稱「聰明論」,在當時相當盛行。)。此外,世親法師又造新論,把《毗伽羅論》三十二品,從頭至尾破析得一無是處,令那婆羅門上師無法反駁。
  世親的大哥無著在世親童年時,即先於「有部」出家,但後來受到 彌勒菩薩的啟發,而由小乘改宗大乘。世親起初抨擊大乘佛教,認為大乘非佛所說。哥哥 無著菩薩晚年時,專事講經說法,宣揚大乘。當時他看到弟弟世親的作品,也聽到有關弟弟的事業,很佩服弟弟的才幹,只是對他不信大乘很感遺憾。他擔心自己故后,弟弟可能會造論毀謗大乘,那時大乘學子將無人能戰勝他,因此想在生前能說服他改信大乘。就推說病危,派人去請弟弟火速回來會一面,世親聞知兄長病篤,日夜兼程趕回本國。出乎意料之外,只見兄長精神甚好,正在講堂上為大眾說法。
  世親於是在窗外聽一會兄長無著講經,無著講是《瑜伽師地論》,世親沒有聽過。他細心諦聽,越聽越覺大乘學說有道理,其義理完全沒有脫離佛陀精神,大乘的不少「般若妙義」是自己在過去所沒有聽過的,當下已感到自己確實對大乘存有偏見了。世親初學大乘法味,正合心意。于是天天出席講堂,聽兄講解大乘。遇有不明的地方,晚上再請兄長開示。世親是絕頂聰明之人,越聽越領悟,不等兄講完,已是大乘學說的信徒了。
  後來在中印度阿踰陀(梵Ayodhya)國, 無著菩薩故意遣門人誦《華嚴經》〈十地品〉和《阿毘達磨經》〈攝大乘品〉,使世親聽到,又開示感化之, 世親菩薩才開始領悟到大乘的道理,深悔自己向來見解的淺薄,開始作《華嚴經》〈十地品〉和《攝大乘論》的解釋,爾後又造論、釋經約百餘部,轉而弘揚大乘佛法,成為唯識學派的一代宗師。
  一天,他很悔恨地對哥哥說:「哥哥,怪我過去太固執,治學態度不嚴,以致沒有認真研究大乘,又多次毀謗了大乘。我的罪孽深重,不能赦免!我的罪是由舌頭所造的,我願割去舌頭來贖我的罪。」無著說:「兄弟,你錯了,即使割掉你一千個舌頭也無用處。你既知毀謗大乘之罪是由舌頭所造,而今你認錯了,你難道不會仍用你的舌頭,去努力地宣揚大乘學說嗎?」自此, 世親菩薩便成了弘傳大乘學說的傑出繼承人。

  他的著作比 無著菩薩更豐富,包括有《金剛經論釋》、《習定論釋》、《地經論》、《唯識論》、《法華經釋》、《俱舍論》、《辨中邊論》、《攝大乘論釋》、《佛性論》及《大乘成業論等鉅著》,得有「千部論主」的美稱,對推進中期大乘學說起了極大的作用。

無著菩薩

在公元四、五世紀左右,小乘佛法極為興盛,大乘佛法卻呈現普遍衰落的情況。在這時候,北印度犍陀國(梵Gandhara)的富婁沙富羅城(梵Pursapura,意譯「丈夫城」),有一位信仰大乘佛法的婆羅門女人,不忍見大乘佛法衰落,便在心中不斷迫切地向諸佛祈求:「但願我能生下兩個兒子,由他們來弘揚大乘佛法!」後來,女人相繼與一個國王及一個婆羅門(國師婆羅門憍尸迦)分別生下了兄弟二人,均名「天親」。兄後來改名為「無著」(Asanga),弟則稱為「天親」或「世親」(Vasubandhu,古漢譯為「婆藪盤豆」),他們後來均在「有部」(說一切有部,梵Sarvastivadin,小乘派別之一)出家為比丘,在出家後不久,二人便分開各自學道去了。

因發大悲心而受啟發的 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之天資獨厚,深具夙慧,凡所修學經論,過目即能理解。後修禪定,而得離欲,曾反覆思維「空義」,總不能深解辯析,恨不得要自殺。有一位賓頭廬阿羅漢,聞知此事,特來為他說「小乘空觀」,他依教修觀,便得深入。無著雖學得了小乘空觀,但是還不滿意,因為還有不少疑團,仍未得到圓滿解答。
  於是他便上山入關修持,祈願能得見彌勒大士(梵Maitreya,意譯「慈氏」)。無著刻苦精進地修持及祈願,前後經過了十二年,但過程中曾產生三次退心。第一次是六年後生了一念:「要得見佛是沒可能的事,我還是放棄吧!」于是便破關下山了,在下山路上,無著見到一個人在磨鐵杵,無著便問他在幹什麼,那人回答:「我要把鐵杵磨成一支針。」他受感動又回到山上的關中,重新投入艱苦的修持。
  可是,在接下來的三年裡,無著仍未得到任何成績,他便又生起了一念:「我何必浪費時間呢?見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又再破關下山去了。這一次,他碰到一個正在以羽毛刷拭一塊巨石的人。無著問那人在幹什麼?那人回答:「這大石把陽光擋住了,我正在把它磨小,令陽光可以照到我的房中。」。無著心想:「這個人對如斯可笑的事,況且不屈不撓,我卻如此不濟,只因小小的挫折便退心了!!」他便心存羞愧地又一次回到山上的關房。這樣地又過了三年,無著仍然未得見彌勒化現。
  最後他又再一次退心了,又再離開了關房。在下山的路上,他看到一只垂死的老狗,狗的身體已經開始腐爛,傷口佈滿了發出惡臭的蛆虫。無著對這只狗生起了悲心,便由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狗吃,又欲把狗身傷口上的眾多蛆虫除去。無著心想:「這些蛆虫的身體十分脆弱,如果我用我的粗手指去移動牠們,肯定會把牠們弄傷。」所以他便想以舌頭輕輕把蛆虫舐起,再把牠們放生,但這些蛆虫看起來實在太可怕了,無著只好跪下來,閉起眼睛,俯身以舌舐虫。
  在俯下去時,無著卻感到舌頭碰到地面,他便張開眼睛,赫然發現狗已不見了,莊嚴的彌勒大士卻正站在他前面。無著在激動之餘,問大士說:「我一心地祈請大士向我示現,歷經十二載,為何大士總不示現?」,大士答:「從你入關祈請的第一天起,我便時時刻刻在你身邊,但你因為業障之力,總不能見到我。在十二年間,你精進地修持,所以淨化了大部份業障,再加上因為你剛才能發起大悲心,便破除了一切業障,得見佛身!」
  見到了彌勒大士,無著便虛心求教。彌勒甚是歡喜,便把他帶到兜率淨土(梵Tusita)中,為他講解大乘寶觀及〈慈氏五論〉等,這使他如撥雲見日,許多疑點盡釋了。從此,他就根據 彌勒大士的教導,專修「大乘空觀」,遇到自己不可解時,便上升到兜率淨土,向大士頂禮請教。 彌勒一一為他開示,還給他詳細說大乘經義。他隨聽悟,把大乘經論基本上通達了,就正式開始宣講大乘。

  無著大師以後又進一步修習「日光三摩地」,經刻苦地修學,終于得到了勝果。自此,凡過去不能了悟的,皆能通達,凡所見所聞所閱的經典,悉能永記不忘。對當年 釋迦佛所說的《華嚴經》等諸部大乘經,尚有未徹底明瞭的,經 彌勒在兜率內院一一再為他解說,使他完全了解,並能記憶受持。他在本國造了一個大講堂,專門為眾宣講一切大乘經義。據《大唐西域記》傳說, 無著菩薩上昇兜率天從 彌勒菩薩受學《瑜伽師地論》。 無著菩薩所作的《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顯揚聖教論》,是最先嘗試將唯識思想組織化的論著。彌勒、 無著菩薩亦同被視為唯識學派的創始人,與 世親菩薩並稱為「唯識三大論師」。

龍樹菩薩

龍樹是大乘佛學的創始人,生於約公元二至三世紀,是南印度的婆羅門種姓,傳說其父姓龍,母生他於樹下,故名龍樹。
在佛教的經師、律師、論師、禪師、法師當中,集「千部論師」、「八宗共祖」之美譽於一身者,唯龍樹一人。龍樹的著作流傳至今,梵本所存無幾,但藏文保存相當多,在《西藏大藏經》中計有譯本一百餘種,是研究龍樹學說的珍貴資料,這是由於西藏視龍樹為密教祖師的緣故。後世基於龍樹所著《中論》,宣揚空觀的學派,稱為中觀學派,並尊為中觀學派之祖;亦被尊為禪宗付法藏第十三祖。其思想是西藏佛學的重要支流,是中國三論宗的義理支柱,也是天臺宗的重要思想根源。其他各宗學說源於龍樹思想者亦多,故被尊為「八宗之祖」。 
龍樹天資特別聰明,在孩提的時候,聽到婆羅門誦讀經典,數遍之後,他即能背誦。到二十歲以後,對天文、地理、數學,以及婆羅門和各道的經文,幾乎都讀遍了,而且理解力相當強,因此在青年時名氣就很大。
  他有幾個同齡好友,都是學識超群。一天,大家議論道:我們把天下的經論都理解了,現在就是沒有學到法術,不能縱情逸樂。不久打聽到一個術士,會隱身術,他們就去登門求教。那術士看到他們年輕,又動機不良,不願傳授。他們苦苦請求,術士纏不過他們,只得給每人一粒藥丸,囑告道:「你們在僻靜的地方,用水將藥丸磨化,塗在眼睛週圍,人們就見不到你們了。」龍樹便當場試磨,細辨藥丸的氣味,對術士道:「你共用了七十樣藥物合成,對嗎?」術士不勝驚訝,問他怎麼知道。龍樹說:「我是從氣味中辨別出來的。」術士甚為嘆服,只得叮嚀要慎用此術。
  龍樹等四人仗著隱身術,從此常出入宮中,恣情取樂。百餘日後,宮中的一些美女,竟有人懷孕了。國王大為忿怒,嚴加責問。妃子們哀泣說:「非是我們不貞,是睡夢中有妖人作弄。」國王召大臣商議。一老臣說:「凡這等事有兩種可能,一是鬼魅作崇,一是術士搗亂。陛下可派幾個精明的人,暗暗分守在宮門背後,若是術人,總有跡象可露,可用兵器除之﹔若是妖魅,雖無跡象,亦可用符咒消滅。」國王立即照辦。   不久有人來報,是術士所為。國王當即派武士數百人,禁閉宮門,手揮刀劍望空亂砍。三個婆羅門術士被殺死了,惟有龍樹藥性未過,沒有現形,又屏氣凝神躲在國王背後,終於逃脫了性命。
  受此嚴重教訓後,龍樹方纔覺醒,想到了佛陀所說:「貪欲是眾苦與禍患的根本,一切敗德喪命之事,皆由此引起。」於是下了歸依佛門的決心。他尋到一座山上的佛塔,向一位沙門虔誠請求,出家受戒。他在佛塔待了九十多天,讀遍了所有經論,心不滿足,但已無其它經文可得。他辭師下山,又訪尋到北印度雪山的一座佛塔,向一位老比丘懇求,得到了《摩訶衍》大乘經典,他用心研究求教。三個月後,他又統統理解並背熟了,仍感不滿足,於是就周游列國,蒐集沙門的各種經論。一路上,他還和諸外道及部派佛學者辯論,都辯不過他。他逐漸產生了驕傲,認為佛經較諸外道,其理雖然高明深奧,但亦不難窮盡,不能滿足我的要求。他就萌生非份之想,別出心裁,欲另自立一派,廣收徒弟,宣揚他的學說。
  正在這時,有一位叫大龍的比丘,長髯突眼,目光炯炯,特來找他。對他說:「年輕人啊,你不能持井蛙之見,你的學識再高能超過佛陀嗎?你且跟我到一個地方,讓你看看大乘經典,你再下結論吧。」這位大龍比丘就把他領到一個深山的石洞,入洞數步,竟是另外一個世界,殿宇金碧輝煌,清靜雅致。老比丘把他領入龍宮,打開一個個玉石寶庫,裡面藏著數不盡的稀世經典,寶庫裡發出陣陣幽香。大龍比丘說:「年輕人,這下夠你讀了吧?」龍樹忙不迭地貪婪翻閱,口裡說道:「長老,我太感謝你了!」
  這下龍樹真的滿足了,比過去讀到的多十倍,玄理更加精妙深奧,他如飢似渴地晝夜閱讀,不明之處隨時就向龍師請教,視野頓時開闊,心量也開始謙虛了。至此他才真正地感到,佛學浩如煙海,其理博大精深,沒有任何外道超得過它,夠我一生用心鑽研了。同時也就打消了自立門戶的陋見。   他在龍宮待了很久,把所藏的經典反覆細閱,幾乎能背誦了。大龍長老又授予他一些神通術,他才別師出來,仍回到南印度。從此大力宣揚佛法,說服外道,推廣大乘佛教。被他感化的婆羅門等外道,不計其數。
  當時有位婆羅門上師,會一點咒術,心生嫉妒,欲與龍樹比個高下。他奏明國王,請王以觀究竟。國王規勸他:「我看你虛心一點吧,龍樹已是一位得道高僧,和多年前大不同了,他明與日月爭光,智與聖心並照,你為什麼不能容他呢?」婆羅門說:「陛下被他巧言迷惑了,我諒他沒有什麼真本事,如若不信,看我們比試吧。」國王見他固執,只得准奏。   
比賽的那天,國王與龍樹先坐在聽政殿上。婆羅門後到,他見國王如此尊重龍樹,心中更是不悅,便於殿前立即作法,只見現出一個廣大潔淨的黃金池子,水波粼粼,中央昇起一株千葉蓮花,那婆羅門高坐其上傲慢地說:「龍樹,你看我坐在蓮花之上,宛如天神,而你屈居地下,卑微可笑,你敢與我蓮上的大德智人辯論嗎?」
  龍樹也不答言,從容地離開座位,用咒言化作一頭龐大的六牙白象,自坐其上,繞黃金池子一周﹔然後舉步池中用象鼻把那婆羅門高高舉起,摔於地下,蓮池與白象瞬間隱去,惟見那婆羅門腿折腰傷,一副可憐之相。他自知非龍樹對手,匍匐於地,叩首懇求:「恕我不自量力,毀辱大師,伏請多諒!從此願意歸依佛門,開我愚蒙,求大師收我為弟子。」
  印度又有一個鄰國,國王篤信外道,並強迫其臣民亦信奉外道﹔對沙門釋子,則非平等對待。龍樹聞之,特前往宣揚佛法。其時該國正在招募國王衛士,龍樹應募,很快升為校衛。他在短時期內,幫助整頓隊伍,嚴明紀律,使國王的衛隊面貌一新。一日國王出巡,龍樹率領衛隊荷戟前行,綵旗招展,步伐整齊,威風凜凜。國王見了甚是滿意,便問侍者帶隊的是什麼人,侍者答:「此人奇怪得很,不吃王家一口飯,也不要王家一文餉銀,說是來保護國王,整飭軍紀。」國王亦覺奇怪,就召他晉見。問道:「你是什麼人?」龍樹答:「我是一切智人。」國王驚愕,半晌說:「一切智人曠古少有,你敢大言不慚嗎?」龍樹說:「國王如果不信,可以當場試驗。」國王心裡想道:我是精研婆羅門教理的,可謂智人之主,他竟當我面自稱一切智人,而且說得如此著實,不能小看。我若提出的問題,被他解答,證明他勝了﹔我若不提出問題,也說明我負了。遲疑良久,就索性提個大難題,看他如何回答。於是啟口問道:「你可知今上天在做什麼?」龍樹不慌不忙地施禮作答:「啟稟國王,當今上天正在與阿修羅作戰,戰鬥方酣。」國王聽了,喉嚨裡像塞了棉團一樣,心裡想:「這個人真是瘋子嗎?」半天說不出話來。龍樹說:「國王,你不要以為我是虛談怪論,片刻就能見驗。」說罷,不一會,就聞空中干戈喊殺之聲,阿修羅的手和斷足從空掉下。龍樹又施法術,讓國王、臣民與婆羅門等,統統見到天上鏖戰的情況,良久才漸漸隱去。
   這時從國王起,所有的臣民和婆羅門等,個個驚訝信服。國王再問龍樹:「你究竟是什麼人?」龍樹忽現比丘身,稽首答道:「貧僧乃是沙門龍樹。」國王早聞龍樹是鄰國的大師,舉國被其佛化,今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心悅誠服,於是也歸依了佛門。國內所有婆羅門、外道,亦甘願剃髮受戒,至心歸命,自此便恭請大師天天宣講佛法,舉國受到了正法的教化。以後龍樹又回到本國去了。 
  
據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介紹:龍樹在晚年合成了一種長壽藥,過百年後還不見衰老,國王也得到了長壽。年過半百的太子急了,對母親說:「這樣下去到那一年接位啊?」母后說:「佛教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可捨,連生命也可施捨。如今人們尊稱龍樹為菩薩,你就去求他施捨吧。」太子就來到龍樹跟前,跪下求道:「龍樹菩薩,我不幸得了一種疾病,非人腦不能醫治,如今昇平時代,到那裡去覓人頭啊,只有求菩薩施捨了。」龍樹知道王子的來意,說道:「我可以滿足你的要求,只是你父王也不能長久了,你要負不孝之罪啊!」王子不吭一聲,只是叩頭。龍樹就隨手取了一根乾茅草,吹口氣,化作利劍,立刻自刎了。國王聽到此事,不勝悲哀,缺了合藥之人,不久也就死了。
  另據其他傳說,由於龍樹弘傳大乘教法,與小乘部派佛學以及婆羅門等教派,產生了激烈的鬥爭。新王接位後信仰小乘,龍樹給一位小乘法師重重地逼迫,自感百歲後智慧、體力衰弱,就自行坐化了。
  龍樹的著作十分豐富,有《中論頌》、《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薩資糧論頌》、《莊嚴佛道論》等不少著名的論典,享有「千部論主」之稱。 

龍樹菩薩傳 (原文)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龍樹菩薩者。出南天竺梵志種也。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在乳餔之中。聞諸梵志誦四圍陀典各四萬偈。偈有三十二字。皆諷其文而領其義。弱冠馳名獨步諸國。天文地理圖緯祕讖。及諸道術無不悉綜。契友三人亦是一時之傑。相與議曰。天下理義可以開神明悟幽旨者。吾等盡之矣。復欲何以自娛。騁情極欲最是一生之樂。然諸梵志道士勢。非王公何由得之。唯有隱身之術斯樂可辦。四人相視莫逆於心。俱至術家求隱身法。術師念曰。此四梵志擅名一世草芥群生。今以術故屈辱就我。此諸梵志才明絕世。所不知者唯此賤法。我若授之。得必棄我不可復屈。且與其藥使用。而不知藥盡必來永當師我。各與青藥一丸告之曰。汝在靜處以水磨之。用塗眼瞼汝形當隱。無人見者。龍樹磨此藥時聞其氣即皆識之。分數多少錙銖無失。還告藥師向所得藥有七十種分數。多少皆如其方。藥師問曰汝何由知之。答曰。藥自有氣何以不知。師即歎伏。若斯人者聞之猶難。而況相遇。我之賤術何足惜耶。即具授之。四人得術縱意自在。常入王宮。宮中美人皆被侵淩。百餘日後宮中人有懷姙者。懅以白王庶免罪咎。王大不悅。此何不祥為怪乃爾。召諸智臣以謀此事。有舊老者言。凡如此事應有二種。或是鬼魅或是方術。可以細土置諸門中。令有司守之斷諸行者。若是術人其跡自現。可以兵除。若是鬼魅入而無跡。可以術滅。即勅門者備法試之。見四人跡驟以聞王。王將力士數百人入宮。悉閉諸門。令諸力士揮刀空斬三人即死。唯有龍樹斂身屏氣依王頭側。王頭側七尺刀所不至。是時始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敗德危身皆由此起。即自誓曰。我若得脫當詣沙門受出家法。既出入山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誦三藏盡。更求異經都無得處。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訶衍經典與之。誦受愛樂雖知實義未得通利。周遊諸國更求餘經。於閻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論師沙門義宗咸皆摧伏。外道弟子白之言。師為一切智人。今為佛弟子。弟子之道諮承不足將未足耶。未足一事非一切智也。辭窮情屈即起邪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塗甚多。佛經雖妙以理推之故有未盡。未盡之中可推而演之。以悟後學於理不違。於事無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異。欲以除眾人情示不受學擇日選時當與。謂弟子受新戒著新衣。獨在靜處水精房中。大龍菩薩見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於宮殿中開七寶藏。發七寶華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之。龍樹受讀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寶利。龍知其心而問之曰。看經遍未。答言。汝諸函中經多無量不可盡也。我可讀者已十倍閻浮提。龍言。如我宮中所有經典。諸處此比復不可數。龍樹既得諸經一相深入無生二忍具足。龍還送出於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廣明摩訶衍作優波提舍十萬偈。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中論五百偈。令摩訶衍教大行於天竺。又造無畏論十萬偈。中論出其中。時有婆羅門。善知呪術欲以所能與龍樹諍勝。告天竺國王。我能伏此比丘。王當驗之。王言。汝大愚癡。此菩薩者。明與日月爭光智與聖心並照。汝何不遜敢不宗敬。婆羅門言。王為智人何不以理驗之。而見抑挫。王見其言至為請龍樹。清旦共坐政聽殿上。婆羅門後至。便於殿前呪作大池廣長清淨。中有千葉蓮華。自坐其上而誇龍樹。汝在地坐與畜生無異。而欲與我清淨華上大德智人抗言論議。爾時龍樹亦用呪術化作六牙白象。行池水上趣其華座。以鼻絞拔高舉擲地。婆羅門傷腰。委頓歸命龍樹。我不自量毀辱大師。願哀受我啟其愚蒙。又南天竺王總御諸國信用邪道。沙門釋子一不得見。國人遠近皆化其道。龍樹念曰。樹不伐本則條不傾。人主不化則道不行。其國政法王家出錢雇人宿衛。龍樹乃應募為其將。荷戟前驅整行伍勒部曲威不嚴而令行。法不彰而物隨。王甚嘉之。問是何人。侍者答言。此人應募既不食廩又不取錢。而在事恭謹閑習如此。不知其意何求何欲。王召問之。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一切智人。王大驚愕而問言。一切智人曠代一有。汝自言是何以驗之。答言。欲知智在說王當見問。王即自念。我為智主大論議師問之能屈。猶不是名一旦不如此非小事。若其不問便是一屈。遲疑良久不得已而問之。天今何為耶。龍樹言。天今與阿修羅戰。王聞此言。譬如人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欲非其言復無以證之。欲是其事無事可明。未言之間。龍樹復言。此非虛論求勝之談。王小待之。須臾有驗言訖。空中便有干戈兵器相係而落。王言。干戈矛戟雖是戰器。汝何必知是天與阿修羅戰。龍樹言。搆之虛言不如校以實事。言已阿修羅手足指。及其耳鼻從空而下。又令王及臣民婆羅門眾見空中清除兩陣相對。王乃稽首伏其法化。殿上有萬婆羅門。皆棄束髮受成就戒。是時有一小乘法師。常懷忿疾。龍樹將去此世。而問之曰。汝樂我久住此世不。答言。實所不願也。退入閑室經日不出。弟子破戶看之。遂蟬蛻而去。去此世已來至今。始過百歲。南天竺諸國為其立廟敬奉如佛。其母樹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配字。號曰龍樹也(依付法藏傳。即第十三祖師也。假餌仙藥現住長壽二百餘年。住持佛法。其所度人不可稱數。如法藏說)

殺人魔鴦堀摩羅

鴦掘摩羅在佛陀時代,印度境內的憍薩羅國,發生了一樁恐怖萬狀的事件,這一事件,震動了全國的人民,也幾乎嚇垮了英勇的波斯匿王,因在王都舍衛大城的城外,出現了一個殺人魔王鴦掘摩羅。所幸由於佛陀的及時感化,才使這場悲劇,很快地結束了。 
鴦掘摩羅,生於舍衛大城的北邊,那是一個名叫薩那的村落,他原名不叫鴦掘摩羅,父母給他取的名字叫做伽瞿,意思是一切世間現。因為當他出生的時候,憍薩羅國的境內,曾有奇特的變相發生︰所有剎帝利的武士階級,全部不由自主地拔出刀劍,並作準備迎敵戰鬥的姿勢,隨即鋒刃的利劍缺了口,斷了鞘,握在手中的把柄,也跟著墮落在地。這是非常奇特的現象,使得全國的武士們,都感到莫名其妙地驚惶起來。後來經過調查,原來是舍衛城北的一個村落中,生了一個嬰兒,因此,便以伽瞿來作為這個嬰兒的命名。 
  漸漸地,伽瞿長大了,這是一個英俊健壯而孔武有力的青年,徒手能捉飛鳥,行走快過奔馬;但他又是一個溫文儒雅而秀外慧中的好青年,從小死了父親,侍奉母親則極其孝順。只可惜,因他投師學藝,投錯了師門,才使他得到鴦掘摩羅這麼一個臭名! 
  當時,舍衛城內有一個很負盛名的外道學者,正在收徒講學,伽瞿也就成了他的學生。可是那個外道學者,有著一個年輕美貌而又妖媚淫亂的妻子,最糟糕地,她在她丈夫的學生之中,竟然偷偷地愛上了伽瞿;當然,像伽瞿這樣健美的青年,任何女人見了都會心跳的。無奈,伽瞿是她丈夫的學生,她是伽瞿的師母;她雖然是個妖媚淫亂的少婦,伽瞿卻是正直守禮的青年。於是,恐怖的悲劇就跟著發生了。 
伽瞿的師母,好不容易等到了一個機會。有一天,確切知道那個外道學者已帶著許多學生出去了,伽瞿卻被留在他老師的家裏。他的師母見到四下無人,便悄悄地走近了伽瞿的跟前,以風情萬種的姿態,接近伽瞿,用手摩觸伽瞿,並以毫不隱瞞的話語,表達她所希求的願望。這對於伽瞿是非常意外的,也是極其為難的,他感到驚訝,也感到痛苦,他從未想到,他會有這樣一位毫不顧倫理道德而又大膽無恥的師母,於是,他便義正辭嚴地拒絕了他的師母。他說︰ 
  「老師等於父,老師之妻等於母,我怎麼可以做這樣逆倫的醜事呢?」 
  「你是當真不答應了?」他的師母,惱羞成怒了︰「不識抬舉的蠢東西,但你應當考慮,你如不喜歡我這樣的女人,我將使天下的女人都得不到你。」 
  「請師母恕罪,學生怎麼也不敢答應的。」 
  「好吧,我恨你!我要毀滅你!要使你這個不解風情的蠢東西,永遠失去愛慕任何女人的機會。」 
  接著,她回到了自己的臥室,用她自己的手,狠命地撕碎了身上的衣衫,又用自己的手爪,忍痛地劃破了皮肉,弄成披頭散髮,在撕成了片片的衣衫下,半祼著鮮血淋漓的胴體;再以繩索懸頸,佯裝自殺! 
  不一會,那個外道學者回來了,入了家門,跨進臥室,一幅驚人動魄的醜態畫,使他連奔帶跳地走近他的妻子,解開繩索,並且探問原由。 
  顯然地,學生強暴師母,以致師母羞憤自殺,那真是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了。他要結結實實地教訓伽瞿一番,然而,他很明白伽瞿的武功,即使集合全體五百個學生向伽瞿圍攻,也不是伽瞿的對手。 
  終於,他想到了一個借刀殺人的詭計,他要利用國王的武力來解決伽瞿的生命。 
  他把伽瞿叫到面前,裝著非常嚴肅而又懇切的樣子,對伽瞿說︰「你是我最喜歡的學生,我現在要教你一個得道生天的秘密法門。」 
  「謝謝老師的恩典,弟子願意承教。」伽瞿是個聽話的好學生。 
  「那麼你聽著︰你在中午之前,持劍站在進出城門的大路口上,見人就殺,殺一個人,便割取一隻手指,用線貫穿,戴在頭上,成為指鬘;殺滿一千個人,穿夠一千隻手指,你就得道了,被殺的人也可生天了。」 
  「稟告老師。」伽瞿聽了老師的教言,覺得疑問重重,殺了一千個人反能得道生天,他是從未聽過的事,也是大惑不解的,所以說︰「不論那一種宗教,那一個學派,在我們印度,都是崇尚淨修梵行的,孝順父母的,修行眾善的,柔和仁惠的,慈悲平等的。如今反而教弟子殺一千個人作為得道的法門,不是有違古聖先賢的教訓了嗎?」 
  「唉!太使我失望了,你竟是個不從師教的壞學生,你竟是個懷疑得道法門的壞青年!」 
  於是,伽瞿便在矛盾與痛苦的心境之下,接受了他老師的教示。仗著寶劍,到了四通八達的大馬路口。 
  由於業力的驅使與成熟,竟有許多的兇神惡鬼,來給伽瞿助威,使得伽瞿的心志迷亂了,面目猙獰了,殺意增強了,氣力壯大了,逢人便殺,殺人之後便將人血塗身,人血塗身之後,再來加倍地殺人。從遠處看去,伽瞿已像一個夜叉羅剎,已像一隻瘋狂的野獸。 
  因此,鴦掘摩羅的兇名,便在舍衛城中傳布開來,也在整個的憍薩羅國散布開了,因他頭上戴著用人手穿成的花鬘,所以被稱為指鬘,以梵語來說,就叫做鴦掘摩羅。 
  因此,大家都不敢經過那條大馬路口了。全城的商店,也都關上了門,全城的男女老幼,也都深深地躲藏起來。國王通令全國的勇士戒備,徵集最勇的武士討伐,竟然沒有一人瞻敢應徵赴命的。 
  因此,鴦掘摩羅已為憍薩羅國的舍衛大城,造成了風聲鶴唳與草木皆兵的末日景象。 
看看天上的日影,已經快近中午,廣闊通暢的大馬路上,業已人跡杳然,甚至連鳥獸也看不見一隻。鴦掘摩羅的殺人成績,已經非常可怕,但於一千人數,尚須一人來補足。這時,他的母親雖風聞他的兒子已經成了殺人的魔王,人們也在一致地罵她是兇神的母親或老母夜叉。但她想到她的兒子應該是肚子飢餓的時候了,兒子再不好,終究是自己的骨肉,所以取了食物,為她的兒子去送午餐。 
  鴦掘摩羅發現來了一個人,那雖是他生身的母親,卻也很可用來湊足一千人數,使得自己得道,也使得他的母親因此生天。於是,他便毫不猶豫地提了劍,迎了上去! 
  正在千鈞一髮之際,釋迦世尊突然出現在鴦掘摩羅的面前。原來,佛是無事不知無所不覺的一切智人,佛陀知道,那些由業力使然的九百九十九人,已被鴦掘摩羅全數殺盡,鴦掘摩羅不該再殺另外的人了。同時,這也是鴦掘摩羅接受感化的時機成熟了。 
  鴦掘摩羅見有一個出家人走向他的跟前,心裏真是歡喜,他想他的母親竟然有一個替死的沙門了。但他從未想到,佛陀也在逃避他的擊殺。使他最不甘心的是佛陀那種緩慢而行的走路方法,竟使他那快過奔馬的腳程,老是不長不短地被拋在後頭。再看看,佛陀雖然站在原地不動,他也無法追趕得上,以致累得他汗流如湧,氣喘如牛,還是追一個不即不離。於是,鴦掘摩羅發怒了,他說︰「你這個不知死活的出家人,知道我是誰嗎?還不乖乖地停止下來接受我一劍!」 
  「醒醒吧!可憐的青年。」佛陀說話了︰「正因為你自己沒有停止殘殺的癡心,所以永遠追不上我;其實我從很久以來,早就停止了呀!」 
  鴦掘摩羅究竟是個善根深厚的青年,傾聽了佛陀這兩句含藏機鋒的話,又仔細地瞻仰了佛陀的威德身相之後,竟然真的醒了,真的將那殘殺的癡心停止下來了,歇了腳,扔了劍,慚愧地、惶恐地、懊喪地、懺悔地、虔敬地,像迷失路途的兒童見了母親似地,向佛陀伏地接足,熱淚灑地,請求恕罪、請求拔濟、請求剃度出家。 
  就在轉眼之間,佛陀已將鴦掘摩羅帶進了祇園精舍,佛陀說一聲︰「歡迎你來出家為比丘。」他便鬚髮自落,袈裟著身,成了一個佛門的出家人了。
這時的波斯匿王,好不容易徵集了他的軍隊,親駕出征,討伐鴦掘摩羅,但他毫無戰勝的把握,所以先請求佛陀的開示。 
  「大王面露愁容,汗流不止,可有什麼困難的事嗎?」這是佛陀明知而故問。 
  「大德世尊諒已知道了,我要去征討鴦掘摩羅啊!」波斯匿王顯得非常驚恐。 
  「如果他已改邪歸正,在我座下出家了,大王將會如何呢?」 
  「我是三寶的弟子,我當向他禮足,給他恭敬供養。」波斯匿王又接著說︰「但他絕對不會來出家的呀!」 
  佛陀卻把已是比丘的鴦掘摩羅,指引給了波斯匿王,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了。 
  於是,國王感動了,全國的人民,也都感動了,因此而來敬佛聽法悟道的人,不計其數。鴦掘摩羅也在當下悟道,證了阿羅漢果。 
  所以,一場震驚了全國的恐怖劇,在佛陀慈光的普照之下,竟促成了一次大弘法化的佛事。 (此篇係根據《佛說鴦掘摩經》、《佛說鴦崛髻經》、《央掘魔羅經》改編而成。) 


附記︰這個故事在大小乘經中,各說稍有差異。《雜阿含經》38.1077載有「央瞿利摩羅」,說他是賊,是在央瞿多羅國的陀婆闍梨迦林中。別譯《雜阿含經》1.16也說「鴦掘摩羅」是林中的賊。《增一阿含經》31<力品>38-6則說︰「國界有賊,名鴦掘摩,極為兇暴,殺害生類,不可稱計,無慈悲於一切眾生,國界人民無不厭患。取人殺,以指為鬘,故名為指鬘。」總之,這是一個兇暴的盜賊之流,後來受佛教化,改邪歸正,剃度出家,證得了聖果。這是「放下屠刀」之後,即能轉凡為聖的一個實例。在大乘經中說,這是大士菩薩為了度眾而作的化現,其實他沒有真的殺死當時的人。

月亮王子與蘇達薩子「虎斑足王」公案

過去有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是這樣:蘇達薩子是一個羅剎,他的父親是一國的君主,他的母親卻是一頭老虎,他是人和虎所生下來的妖怪。

月亮王子他是一國的王子,是一個菩薩的化現。蘇達薩子專門吃人肉為生,曾經到處宣傳要把月亮王子捉回去吃掉。於是當月亮王子的國家,國王和王妃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告訴月亮王子趕快去躲起來,他們國家可以透過軍隊來保護月亮王子,不致使得月亮王子受到蘇達薩子的任何傷害。但是月亮王子怎麼回答他的父母親呢? 他回答,不需要準備戰爭,也不需要守護他,由他來調伏蘇達薩子的時機己經成熟了,他要去調伏蘇達薩子。就在這個時候,蘇達薩子以神通變化來到月亮王子的王國,月亮王子的父母親趕緊叫他躲起來,可是月亮王子卻同樣以神通變化來到蘇達薩子的跟前,蘇達薩子立刻把王子捉起來,帶回他的山洞中。

蘇達薩子準備要吃月亮王子的時候,卻看到他在哭泣,蘇達薩子就問他:「月亮王子,你哭什麼?」月亮王子回答說:「我並不是因為被你捉了,恐懼而哭泣,而是因為我今天正要去請法,就在準備供品的時候你卻把我捉來這邊,使得我無法聽聞正法,因此傷心難過而哭泣。」蘇達薩子說:「如果是這樣,我可以放你回去,你回 去聽聞你要聽的正法以後再回來也可以。」蘇達薩子這樣說了之後,月亮王子就說,當他聽聞了正法,獻上供品之後就會回來,蘇達薩子說:「你不回來也不行,因為你也逃不掉,我還是可以捉得到你。」就把月亮王子給放走了。

當他把月亮王子放走的時候,月亮王子的父母親非常歡喜,他們對王子說:「你聽聞正法之後就不要再回去,我們可以保護你,我們可以戰爭去討伐羅剎王。」但月亮王子說:「我還是要遵守我的諾言,我一定會回去的。」,當月亮王子聽完正法之後他又回到蘇達薩子的洞穴,這時候蘇達薩子非常驚訝的說:「別人看到我都非常 恐懼,只有你,你真的是一個勇士。你居然不怕我,我放你走,你還敢回來!」當蘇達薩子這樣說的時候,月亮王子怎麼回答呢?他說:「我有什麼好害怕的,我唯 一害怕的是造下惡業,如果没有造下任何惡業的話,我有什麼好恐懼的呢?我又不像你,你是一個羅剎,專門吃人肉,殺眾生,造此極大的惡業,應該要恐懼的人是 你,今天死掉的屍體都不能吃了,更何況你將人活活的殺死,並且吃人肉,你才是真正應該要恐懼的人。」

這時候蘇達薩子心中非常震驚,他說:「從來没有人敢這樣對我說話,究竟婆羅門跟你說了什麼法?他說了什麼法?你告訴我,什麼法可以讓你完全脫離恐懼並且具有極大的勇氣。」,月亮王子知道調伏蘇達薩子的時機已經到了,他就跟他說:「今天要了知是什麼法,首先必須要知道是否成為法器,成為法器才能說法,今天要修持什麼法首先要看你自己的行為。」

《本生論》中提到這一句:
我鄙惡行影,明見于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這是月亮王子向蘇達薩子所說的法,意思是說,我鄙陋的惡劣行相,於佛法明鏡中清晰呈現,內心極其苦惱,我再不能如此放逸,應當用心趣入正法。”這是月亮王子向蘇達薩子說的法。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蘇達薩子也是一個修行人,他為什麼後來會成為羅剎呢?是有原因的:他的母親是一隻老虎,他的父親是一個國王,有一次國王到森林中去遊玩的時 候,剛好碰到母老虎發情,當時他不得不跟牠交配,不然老虎會把他吃掉,後來母老虎懷孕了,懷孕後生下了蘇達薩子,但是這隻母虎卻把他丟在山洞中,後來被別人揀到,而撫養長大。他還有一個名稱叫做虎斑足,為什麼?因為他雖然是人,但是腳卻有老虎的斑紋,所以又叫做虎斑足-虎斑足國王。後來他繼承了王位,成了國王,剛開始他也是一個修行人,他專門承奉一個仙人,這個仙人吃素很嚴謹,從來不吃葷,可是有一天卻有一個魔以神通變化成仙人的模樣來到國王的跟前。

這個魔所化現的仙人對國王說:「我以前從來不吃肉,但是今天我一定要吃肉,所以你拿肉給我吃。」國王認為他就是平日所承事的仙人,因此拿魚肉給他吃,這個魔所變化的仙人吃了以後就離開了,反而是隔了一天之後那個真正的仙人來了,國王以為若是供養肉的話會使得仙人歡喜,所以他再拿肉給真正的仙人吃,這時候這個真正的仙人就非常生氣,責問國王說:「我從不吃肉,你明明知道,為什麼今天卻拿肉給我吃?」國王說:「你昨天來的時候不是說你喜歡吃肉嗎?」這個婆羅門極度忿怒的說:「你說謊,我昨天根本就没有來過。」於是他就詛咒國王說:「願你將來吃人肉!」

因為受到詛咒的緣故,國王變得非常喜歡吃肉。後來惡緣成熟了,國王有一天派遣他的僕人到外面買肉,他肉的食量非常大,可是那天僕人買肉的時候都找不到任何的 肉可以買,這時候看到路邊有一個小孩死掉躺在那邊,於是他就將屍體上的肉割回來,煮成菜,獻給國王,國王吃了之後,覺得今天的肉特別好吃而歡喜,他就把僕人叫到跟前問說:「今天的肉是什麼肉?為什麼特別好吃?」這時候僕人非常恐懼,他說:「國王,我不敢說。」國王說没有關係,你就跟我講,我不會處罰你,於是僕人就跟蘇達薩子說,他今天所煮的菜是用人肉做成的,於是國王就說:「好,没關係,太好了,從明天開始,你就為我準備這樣的人肉,這樣的飯菜。」所以僕人只好每天都去找屍體,或去殺人來滿足國王的食欲,於是漸漸的,國王就成了羅剎,專門吃人肉。

蘇達薩子後來一直吃人肉,直到被月亮王子所調伏,月亮王子據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個真實故事發生在佛陀的時代,是佛陀還是菩薩的時候。